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历和农历     
所谓"历法"就是怎样安排年、月、日,让人们使用起来感到方便.它是根据天体运行的周期来安排的.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相似文献   

2.
二、历法的种类 根据编制历法的基本原则和对日、月、年处理方法的不同,在世界各地有过各种各样的历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任何一种具体历法,都必须规定它的起始点,也即是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还要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一月的开端,这叫“月首”。 1.太阴历 通常把月亮称为太阴,按照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运动周期而形成的月相周期变化,也即是按照朔望月的长度编制的历法,叫太阴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从古罗马统帅儒略·凯撒执政时制订的历法演变来的。儒略·凯撒生于7月,所以这个历法规定,一年中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12个月合计366天,比每年365天多出1天。这该如何安排才好呢?  相似文献   

4.
历法就是依据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计时单位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古今中外的历法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阳历,也称太阳历。它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如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及现行的格里历;二是阴历,亦称太阴历。它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做为基本周期而编制的历法。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三是阴阳历。它是把太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局期同时作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周期。我国辛亥革命前的历法(即现时的家历)及古巴比伦历都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5.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的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少成语就是从中演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日安排的特点出发,讨论了其美学意义,认为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日安排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7.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在历史上,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既然2012年是一个与历法有关的特殊年份,我们就来谈谈它的特殊历法现象吧。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尽管这是人尽皆知的简单常识,但用它们来准确计算时间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的"一年12个月","一年365天",都是一个概数。实际情况却是,地  相似文献   

9.
历法属时间计量问题,是安排长时间——年、月、日的法则。从古至今历法经历了从阴历到阴阳历再到阳历的复杂演变过程,其中每一种历法的出现都标志着长时间计时制度的革新和完善。但目前世界通行的阳历也并非十全十美,仍然存在着改历的问题。 一、历法的起源与发展 在没有历法的时代农业生产曾不得不采用观象授时(地象授时、天象授时、中星授时和晷影授时)的办法来解决农事季节问题。这里,“时”就是季节,“授时”就是定季节,“观象授时”就是观察自然现象判断农事季节。但因为用于地象授时的地面现象出现的时间并不确定,用于天象授时的星体有其自行,所以观象授时精度很低,不能满足农事生产需要。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准确地测定出朔望月的日数为29.5306日,并以朔望月长度为基础制定出了最早的历法——阴历。其编历原则可概括为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29.5日);平均历年等于12个朔望月,是历月的积累;并利用置闰的方法对0.0306日用数学方法安排在闰年之中。这种编历原则给阴历带来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它的月份不能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周期。例如仅17年时间就使岁首提前半年,造成寒暑无常,日月无序的混乱。可见,这种历法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当阴历的缺点日益暴露以后,回归年(365.2422)的准确测定为历  相似文献   

10.
历法,是依据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当前我国现行的历法大致有以下三种:阴历:就是完全按照月亮圆缺周期来计算年月的方法。它最早是由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的观察,逐步掌握其规律而创立的一种历法,后经阿拉伯人完善而成。我国信仰回教的民族采用此历法。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即月亮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29.5305天),也就是29天零12小时44分3秒。全年6个大月,每月30天,6个小月,每月29天,共354天。回教创立于公元622年,即穆罕默德由麦加出走麦地那的时间。若计算回历今年的年代,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日安排的特点出发 ,讨论了其美学意义 ,认为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日安排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尊重自然、利用自然 ,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 ,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2.
《红领巾》2008,(2):33-34
公历一年有12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12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最初古罗马历法只有10个月,后来增加了2个月,放在一年的年初,一年就变成12个月了。  相似文献   

13.
<大戴礼·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殷历"和"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  相似文献   

14.
公历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末.后来朱里斯·凯撒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原来的1月、2月变成3月、4月,其余类推.这就形成了现在沿用的公历.1月:英文January一词由拉丁文Januarius.演变而来,是为了纪念罗马人崇拜的守护神雅努斯(Janus).他有两副面孔——前面的一副面孔注视未来,脑后的一副回顾过去.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古歌中流传有大量的"年历歌"、"年节歌"等关于时间、历法的古歌,但这些古歌并非只是记载了苗族的时间和季节,而是将他们的社会网络与过节顺序联系在一起。苗族过节的日期往往是按宗族、姻亲网络分批过节的,这不同汉人社会;苗族的分批过节在于其时间与社会构成逻辑的统一,苗族的社会网络及其组织逻辑决定了苗族的时间观和历法体系,而不是相反。不同地域的苗族因社会组成的基础不同,其节日安排也有区别,如在重视婚姻圈的清水江流域,其节日安排顺序一般以姻亲网络和亲属关系的秩序进行安排;而以宗族为标识的黔中苗族往往根据血缘家族安排节日顺序。苗族的"抢季节"古歌以议榔的形式安排各村寨过节的秩序,体现了苗族"时间"、"历法"与"社会网络"的紧密结合,即以时间历法体制来展示和表现苗族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玉方 《语文知识》2003,(12):16-17
农历,是中国旧时通用的历法,也是目前我国与公历相配合使用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因农历是以月亮(太阴)绕地球的运动周期为根据的,故又称阴历。农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十九年里设  相似文献   

17.
公历一年有十二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十二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一月、二月,原来的一月、二月便成了三月、四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相似文献   

18.
公历一年有十二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十二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古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一月、二月,原来的一月、二月便成了三月、四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相似文献   

19.
公历一年有十二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十二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一月、二月,原来的一月、二月便成了三月、四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相似文献   

20.
公历一年有12个月,但很多人并不知道12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来只有10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和2月,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