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教材里,"圆"是平面图形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节内容笔者教过很多遍,也听过不少相关内容的观摩课。在新课程的洗礼下,笔者反思了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布置学生爱做的作业 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临下课前,简要作了小结:"圆是一种很美的图形,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由它作为基本图形构成的东西,比如:圆形广场、圆形水池、旋转餐厅  相似文献   

3.
一、别人“怎么教”——经典案例聚焦 “圆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名师都用过这节课来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后起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因此,有关这一内容的课例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1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教学的第一课时。2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低年级虽然已初步认识了圆 ,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因此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奠定基础。同时 ,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3 教学目…  相似文献   

5.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要学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教学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理解圆的基本性质,能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学习内容分析: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非常有幸,听到了几位老师同上《圆的认识》一课,感触良多。圆是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学习圆的知识是在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以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序的编排体例,按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材。在此之前,该教材已经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三维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5页. 教材分析: 本课“圆”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也是学习的唯一一种平面曲线图形.圆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美观又充满神秘的图形,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奇妙的形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已经为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这是圆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最本质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0.
虢小鹏 《天津教育》2022,(4):177-179
<正>圆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板块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对圆的面积推导相对直边图形的面积推导要困难许多。学生要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发现圆的面积公式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联系和区别,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获取理性的认知。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板块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圆的面积”推导,相对低年级时学习的直边图形的面积推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显得困难重重。圆的面积学习的目标行为动词为“探索”和“掌握”——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是要求学生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低年级教学曾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认识。这单元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六年级下学期我们还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我们前面学习的是直线图形,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不论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渗透曲线图形与  相似文献   

12.
胡旺 《湖南教育》2010,(8):44-46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并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但小学阶段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和一些最简单的计算上,并未涉及圆的诸多性质,因此认识圆的基本性质以及掌握一些与圆有关的计算问题成为初中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将圆安排在九下,  相似文献   

13.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的,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后的反思,对于教师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圆的认识》后,几度推敲,几度思量,得出如下几点反思:"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是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  相似文献   

15.
一、简介 圆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新世纪版教材中安排到接近最后的一章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会借助于变换、坐标、证明等手段去认识图形的性质,而且在小学和学习变换等知识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圆这部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对于“圆的面积”的认识过程相对单一,而且存在逻辑相悖的现象,因此需要挖掘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资源,丰富关于“圆的面积”的认知活动。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发现,关于“圆的面积”认识的基本思路是将圆形与直边图形建立联系,除了目前教科书中常见的长方形,还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熟知的正方形及三角形。这些直边图形都可以成为直观认识圆面积的课程资源,将此类内容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另眼相看”的认识过程,帮助他们积累对以后数学学习有意义的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圆的周长”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直线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平面上最基本的曲线图形———圆的周长的教学。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学生的学习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借助直线研究曲线图形的转化思想,是一个质的飞跃。这种思想方法对以后学习立体图形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材首先回顾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迁移,揭示圆周长的含义。接着,教材介绍了两种测量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即绕线…  相似文献   

18.
圆是常见的图形,是学生学习平面曲线图形的起始。球是常见的立体图形。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制约,学生对于球与圆这两个概念一直难以区分,在教“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采用如下几个步骤:摸一摸。教师准备圆形物体,如茶杯盖、硬币等,请学生触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再请学生触摸乒乓球。学生甲说:“我摸圆形物体时,手掌接触到的是一个面,有平的感觉。”学生乙说:“我摸球时,找不到平的感觉。”搓一搓。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球,把球放入手中,用两个手掌上下一挤,然后搓一搓。再把圆纸片放入手中也要求像刚才那样搓一搓,学生发觉很难完成…  相似文献   

19.
“圆的认识”是一节认识概念的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掌握圆的概念标准应该是:知道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会画圆并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这样常规的数学课,如何将原教材进行重组,如何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现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课前说课: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