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课标如何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农村二类)实行?这是我在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班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毕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是在同一种教育模式下学习,能改吗?改变后他们能接受吗?但时代在前进,形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又不得不改啊!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上做了一些探究和实验.  相似文献   

2.
刘军 《教育文汇》2011,(11):17-18
如何借鉴名师教学,我想到了三个成语。 一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难觅知音。”教学亦然,要看对象,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名师的教案是根据他当时当地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我们与名师的教学对象相同吗?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能力与名师任课的班级相同吗?我们为自己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了吗?照搬名师的教案能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理念吗?一句话,我们备课“备”学生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你不也在重复“对牛弹琴”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3.
吕丽峰 《大学生》2013,(13):102-103
完美学生失恋了他并不是我的学生,是老同学亲戚家的孩子。在老朋友的眼中.我这个辅导员就是处理学生疑难杂症的。这个孩子正在备战考研却遭遇失恋,家长担心,朋友担忧,四处求医“问诊”。盯着电话号码,我犹豫再三,如何谈起?能有效吗?我并不是他的辅导员啊!良久,我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你好.我是你叔叔的同学,一名大学辅导员,我们能简单聊聊吗?”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参与面广.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学而深受学生喜爱.在各种课型中逐渐风行起来。我班学生袁泉在日记中写道:语文老师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课我们能没兴趣吗?然而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便让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5.
一、激情引入师: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条件允许,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生:我想去北京,因为它是我国的首都。生:我想去青岛,看一看无边无际的大海。生:我想去美国,看看美国学校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小明去旅游,愿意吗?(愿意。)小明在旅游中遇到了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帮他解决。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评析: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引入,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二、活动展开1.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师:现在假设我们就要出去旅游了,你…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尊重学生,提倡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了解学生行为的年龄特点。老师们一改往日统一规划的老做法,赞扬个性化,还给学生们一个丰富多采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常常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数学课堂!可是,学生是真正在思考吗?是在动中真正思考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吗?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吗?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麻卫红 《学周刊C版》2014,(3):101-101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我已有五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历,对于小学每个年级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有所接触,所以对学生的普遍情况比较了解。五年虽不是很长,但也不短,通过这五年的切身体会,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感触颇多。词汇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基础打不好,那所有的句型、语法等都将是空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学单词都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的,结果,记忆单词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得开心吗?他们记忆的过程轻松吗?他们能活学活用吗?是不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抵触和厌学情绪?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作为他们学习中的引导者,我们是不是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的词汇学习之路走得更加平坦一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心的掌握词汇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学生看参考书,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会依葫芦画瓢,这样长期照搬参考资料学生还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相似文献   

9.
陈珑 《中学文科》2009,(2):26-27
在实际教学中,常听到不少学生发出感叹:数学太难学了!数学真的就那么难学吗?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而有的学生却困难重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师生交流,深深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学习和理解是造成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优秀的学生是如何学习和理解数学符号的?他们学习和理解的方式,对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我们教师有效地进行符号教学有何启迪?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符号的障碍在哪里?教师应如何依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教学?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调查了本校高中二年级理科班不同水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和理解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从教这么多年以来.我发现学生最害怕最厌烦的是学习文言文。正因此,文言文难教,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深有同感的。有人说,文言文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从语言方面来说.距离我们的生活都比较遥远.我们还有必要学文言文吗?如果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直接把那些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让我们学习不就行了吗?  相似文献   

11.
很多教师抱怨小学生不好教,淘气、调皮、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等等,一句话,就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对教师的教不感兴趣。我觉得.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这样.还.△是孩子吗?这才是儿童童年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转变角度.不再抱怨学生,而是适应学生,教师多从自己如何教入手.想想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爱上学习.喜欢学习。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我在教《24时记时法》时,首先出示一个3时的钟面,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时候.老师在做什么吗?生1:在批改作业;生2:睡觉。我接着说,老师凌晨 3时在睡觉.下午3时在批改作业.那现在到底指的是哪个3时.清楚吗?  相似文献   

13.
增根是学生学习分式方程时的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增根的理解是每个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学生的现实困惑入手,针对“增根是怎样产生的?”、“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吗?”等问题作一点探讨,希望能拔云见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4.
以上教学,教师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但事与愿违。引发我思考的是教师的最后一问:为什么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却不变?听课时我如同学生一样来思考这个问题.发现我也只能作出和学生一样的解释。只能是这样吗?我们是否有另一个视角来拓宽分数乘整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们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教学遇到的问题推到学生身上,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贪玩、不听话等等。为什么我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呢?难道说自己的教学就非常完美吗?学生对教师.对学科知识是喜欢还是厌恶呢?归根结底,教学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先人为主”的意识是教学顺利开展.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真正的学习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它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探究李紫燕老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课堂,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让学生走向课堂中央李老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作业:读懂了什么?有哪些读不懂的?李老师在梳理学生课前问题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分成了三类:一类是“我回答不了”的,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借助背景知识或者其他途径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他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也越来越少.怎样才能使学生少些苦闷,多些快乐呢?我们能在学习中为他们找到更多的快乐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快乐是可以创造的.  相似文献   

18.
当美术课上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一张张笑脸时,我曾经问过自己美术能给予学生些什么?是给学生一张铁一样让他们看了就害怕.不敢出声的阴森恐怖的脸.还是课上他们必须会画他们不会画的作品.还是在教师的命令下照着教师做的作品创作呢?试问学生内心恐惧、出于无奈而创作.能有灵感吗?学生能快乐吗?我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得到快_乐那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前慎思当问及"9+5=?"时,大部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得14呀,太简单了!"面对"你能说一说14是怎么得来的吗"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会说:"姥姥告诉我的呀!""幼儿园老师说的!""我背出来的,我还会背9+6=15,9+7=16呢。"……在90%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将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我想,数学是需要讲道理的。数学的学习,理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基于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积极创设问题意识的理论背景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上课很安静,都认真地听课,却很少主动提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以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目标来获取知识.然后学生以教师的答案作为标准,思考问题和板书解题过程千篇一律,很少问为什么这样做?还有第二种方法解吗?在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几乎没有"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等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学生不会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呢?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进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