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据笔者观察,目前许多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并未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采用的是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重讲解、轻感受;重理智、轻情感;重被动接受、轻主动参与。教师多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严肃,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上听得似懂非懂,课后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差,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如何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音乐共同课或音乐选修课 ,这对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 :重讲解、轻感受 ;重被动接受 ,轻主动参与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 :音乐课教学应该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 ,对此略谈几点认识。一、注重音乐的感受性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 ,抒发情感 ,并以此感染学生。在音乐教育中 ,如果能让学生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 (如 :视、听、唱、动 ) ,要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仅是听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从目前大学生心理特点来看 ,…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广阔的空间,更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音乐课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让学生多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广阔的空间,更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  相似文献   

6.
张倩 《小学生》2010,(7):57-58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此教学设计是人教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三单元第六课音乐与诗歌内容,通过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采取激趣导入-讲授新课-感受鉴赏-表现创编-拓展升华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音乐与诗歌这种古老艺术形式,去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8.
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传统音乐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以教师为中心、轻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须动脑;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音乐教学中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不注重音乐教学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蔡文芳 《考试周刊》2014,(27):170-170
愉快教学法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音乐课的愉快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音乐学科不是入学考试科目,学生普遍不重视音乐课,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成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本文主要从歌唱课、感受和鉴赏、创造三方面探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但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种状况无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传统的音乐课满堂都是教师自己唱,学生唱,老师弹琴学生唱等模式化的影响,使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音乐教师就是唱歌的。这样课堂纪律死板,该蹦的不蹦,该跳的不跳,从各方面限制了学生感受音乐、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发展。新课标理念指导我们怎样上好音乐课,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3.
所谓音乐快乐教学法是指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那么,如何让音乐课堂快乐起来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其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并且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此分析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游戏在小学低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集音乐游戏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中把游戏引进课堂,并因材施教,结合个性特征,把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搬到游戏中,让游戏的内容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感受到音乐课的乐趣,并从感受音乐到表现音乐、掌握音乐、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16.
周靓 《青海教育》2010,(4):38-39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我们一直从事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标》从性质、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反对以往教学都由教师大包大揽,学生循规蹈矩,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令学生索然无味的“填鸭式”教学状况。那么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到底如何上?下面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更广阔的空间,更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思考,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合理、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确实使我们的音乐课“上了一个台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国家正在加大对郊区及农村学校音体美课程及教师的补缺工作,作为一名郊区学校音乐教师,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用“心”创新音乐教学,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信、回归育人本职等方面入手,给音乐课一个“正名”的机会. 一、寓教于情,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施教手段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外延化”,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19.
音乐趣味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得到启迪,对激发学生的动力,为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轻松化、合理化的,音乐课不能像其他的课程那样机械化。许多教育机构虽然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也是为了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或者达到升学率等其他目标,对于孩子的要求是"灌输式""培训式"的,忽略了学习音乐的本质要求,在课堂过程中教学的随意性或者过于严苛刻板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柯达伊教学法是音乐教育课程中一种十分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主要讨论了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并根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