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说起学生听课能力的培养,大家一定感到很熟悉,但说起学生看课能力的培养,也许有不少人却感到陌生了。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上,人们比较重视学生听课能力的探讨,而对“无声”的看课能力的培养缺少研究,缺少认识。其实,学生看课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的体态运动实?..  相似文献   

2.
从表面上看,“推门听课”能听到教师的“常态课”,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大多数教师应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并不怎么强,面对听课人,很多教师会“失态”,多数教师心理紧张,讲课时语言表达都不太正常了。师生本来有说有笑的课堂,由于听课者的出现而变得严肃起来,师生交流不畅,多数学生诚惶诚恐。这是“常态课”还是“失态课”呢?  相似文献   

3.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 ,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 ,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 ,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 :“现在 ,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 :‘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 ?’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 ,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 ,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的确 ,学生“问题意识”缺少 ,是我们教育…  相似文献   

4.
换个说法如何刘武德我们习惯说“讲课”、“听课”。如果换个说法,将“讲课”改为“作课”,将“听课”改为“看课”,对于改变课堂教学长期存在“满堂灌”的状况,是否能起到一点舆论导向作用呢?因为名曰“讲课”,“讲”字当头,当然上课必讲,教师满堂讲析似乎是名正...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14,(12):22-22
“说实话,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我们是很想得到教研员的指导和帮助的,因为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确实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很多教研员到学校来视导,好像仅仅是来检查工作.经常有教研员听完课了,就来找我,给我说一大堆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培养学生素养的问题,让我感到问题的严峻.可是,他们也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解决办法,也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帮我们解决.因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引领,有些具体的学科问题在学校范围内还真是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自读要有时间保证林振树拜读2004年2月本刊杨智慧老师的教例《让自读课创造性地自读起来》,很受启发。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自读课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自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杨老师巧妙设计自读课流程,规范学生研读方法,都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教学。但我依然觉得美中不足:学生的自读似乎缺少时间的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效率可能要打折扣。以《柳毅传》教例,在“自读的点拨”中,杨老师提供给了学生明确的研读方向。1郾文言…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如何培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体会。一、课前参与一些实践尝试,积累语文素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广。但有些课文描绘的景色,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有些课文反映的事件又距今甚远,这就使学生感到费解。如何克服这一不足?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收到较好效果。1.看一看。学新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看与新课有关的影片、录像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调动学生搜集素材的积极性。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前,让学生观看…  相似文献   

8.
刘成起 《现代语文》2011,(3):130-130
说起作文教学,每位教语文的老师都感到头痛。因为指导了学生半天,讲了很多,可是作文交上来一看,却不尽如人意。自己辛辛苦苦地把成堆的作文改出来,发到学生手里,可本子发下去,学生根本没有多少人看。这些都是我们做语文老师心中的“难言之隐”。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上课观”给我留下不尽的思考。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印象是——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学生的朗读比较流利,感情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0.
黄培强 《广西教育》2004,(7B):29-30
一、从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说起。我校于2001年秋季起有幸参加课程改革实验,陈老师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的教师,他平时认真备课,写教案,对课堂教学认真设计。有一天,学校老教务主任和我“突然袭击”到教室去听他的讲课。因为有老师来听课,陈老师更加来劲了,按教学进度与计划,这一节是《平行四边形判定》。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听课,因为听课是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乃至于整个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同—个教室听同—个教师讲课,其学习效果相差甚远,关键就在于他是否学会了听课。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政治课教师不仅要自己上好课,而且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使他们学会听课,听好每一堂课。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听好课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校以家常课为抓手,着力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为了把“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过老师们反复思考、研究,终于在2011年9月编写了一套语文校本教材《预习导航》,更准确地说是“学材”,是学生自学的帮手。一、《预习导航》明确指向性-让学生的自学有了清晰的目标《预习导航》目标很明确,它让学生明白了每一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而且这些要求非常具体。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学习能力对学生终身受益。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独立看书、听课、做作业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交流、实践、创新中学习的能力。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学习能力应从学生独立读书、与人合作学习、口头表达、独立完成作业、创新、实践方面加以系统培养,以期培养出能承担起实现"中国梦"历史重任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张巍 《新职教》2000,(1):35-36
中专并轨后,生源有了一定变化,学生入学成绩高低相差悬殊,少数学生入学后就开始“厌学”,不思进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进修大专课程而影响中专课的学习。综上所述,针对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对工程力学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想象力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想象力之重要:“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从课标的描述中,我们知道,想象力是需要培养的.说起培养,就需要思考怎么培养、培养中应关注什么.笔者从培养想象力的关注点出发,探讨语文学科想象力培养的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会发现在实际情况下创新思维是非常重的,但是因为我国有着原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问题。首先,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单纯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从我们步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从家长到教师都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17.
魏书生说:“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听课中,有些课很沉闷,有些课很热闹,沉闷的课死气沉沉,缺少活力。但有些热闹的课,透过热闹所见只是一个肤浅的闹剧。那么,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课,究竟怎样来上呢?  相似文献   

18.
佐斌 《湖北教育》2003,(9):14-15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往往是中心,教师“讲”得好不好。板书是否美观工整就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常用的最重要标准。“听课”、“看课”的对象当然都是讲课者——教师。“听课”“看课”之后要“评课”,听课者一般对上课教师评头论足,区分上课人的名次与好坏,自己好像是局外人。我们倡导看课后要将看课者自己的认识、感受、理解、评价和建议等表达出来,与上课者和其他老师分享。 那么,“看课”该看什么?概括来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很显然,《课标》凸显了“兴趣”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研究课题之一。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大通县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主要是:“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讨;观摩张国菊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听取专家点评。无论是理论研讨、听课还是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