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钟培旭 《读写月报》2023,(13):19-23
<正>《百合花》故事动人,牵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篇小说以“我”(一位文工团女兵)的视角展开,写了“我”被小通讯员带到包扎所,后来一起去向老百姓借被子,遇到一个刚过门三天的年轻媳妇,颇有些曲折地借到她唯一的嫁妆——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相似文献   

2.
朱江 《语文学习》2021,(1):48-50
恐怕没有哪一个词语,像《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在一篇短篇小说中,被反复提及。《百合花》是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于1958年3月的《延河》杂志。小说致力于表现解放战争的生活,揭示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主题。解读这篇文章中的“被子”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粗读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认为新媳妇起初没借被给通讯员的原因是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但是细读之后,发现这个认识是对新媳妇的误解。通讯员借被之前的情节,注力描写通讯员在“我”这个女同志面前的羞涩窘迫神情。通观全文,这种神情描写在情节上是为通讯员不能借到被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文章“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百合花》一文就是这样.小说构思精巧、文笔洗炼、蕴含丰富,尤其是文中对“包扎所的繁忙”和“通讯员的壮烈牺牲”的两处描述,收到了“简而无缺,更胜其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百合花》历久弥香,感人肺腑,悲剧美的渲染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与通讯员的情感交流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呈现了一个无法聚合的“美丽的错过”。新媳妇不借被子与通讯员不理解,以及新媳妇与通讯员都希望修正错位而不得的双重错位,使小说的悲剧美更深入人心,人物塑造更立体。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提到要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基于对课堂“微序列”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可带领学生用小说的文体知识对《百合花》中“消解战争”的艺术手法及主题表达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8.
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一言以蔽之,是一曲美与爱的颂歌。作品中塑造的青年通讯员、新媳妇以及女创作员“我”三个人物短暂的接触和交往,充分展示了军民之间,同志之间乃至青年男女之间那种高尚、纯洁的爱。而作品以新媳妇献出的后来为通讯员裹尸的新婚被子上洁白的百合花为题,恰是这种崇高而圣洁的美与爱的最好象征。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亦是成名作,写于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10.
《百合花》是茹志娟登上文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倡书写大场面、歌颂大人物的文化背景下,《百合花》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小人物的塑造,歌颂了战争年代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关于细节的设计和描写将这种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主题在作品的结尾集中爆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点睛传神     
画家画人要画好眼睛,以显示人物的心灵;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同样要抓准点睛之笔,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教学《百合花》我就用了上述方法。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这一感人形象,须抓准三个动词:“帮”、“跟”、“扑”。凭借引导阅读,使学生认识:通讯员的身世——“帮人拖毛竹。”参加革命的经过——“大军北撤时跟来的。”  相似文献   

12.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13.
一、把握故事情节的深刻内涵,理清情节结构线索“情节是人物性格构成的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独特的个性主要是靠情节显示出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要的就是分析故事情节,这是把握小说结构的关键。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有的作品开端之前有序幕,结局之后有尾声。但不少小说并不按照这一固定程序设计情节。《祝福》就将主人公祥林嫂在过年时死去安排在小说的开头。这样将故事的结局当作开端,造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杰出的作家多善于设计情节。《百合花》中写新媳妇把自己结婚用的新被子给…  相似文献   

14.
《百合花》自问世以来,便一直被遮蔽与误读。作为二篇“主情”小说,“思乡情”是《百合花》的核心情感,“同乡情”及“男女情”是其升华,“军民鱼水情”则是十七年文学语境的规范及作家采用置换的叙事策略的结果,这也是作品一再被遮蔽与误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取《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中外诗歌和《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作品大抵作于青年时代,或抒发青春情怀。诗是最青春的文体,而所选小说也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人称其为“诗化小说”。如何体悟和表达青春的诗意,是本单元教学设计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6.
茹志鹃同志一九五八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确实值得庆贺。因为,这篇当年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艺术珍品,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道德、情操的培养,还是语文知识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百合花》主要是以解放战争中某次战役为背景,以前沿包扎所为中心,以印有百合花的被子为线索,通过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和刚结婚的农村新媳妇的所作所为,热情歌颂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对解放军的骨肉深情,深刻地表现了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民这一重大的主题。作者茹志鹃同志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接受美学自引入我国,其“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理论对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百合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研究,可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叙述视角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文章以《百合花》和《哦,香雪》比较阅读为例,围绕《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一致性”,结合小说文本,借助分类表,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活动创设、教学评价检测等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总结“教-学-评一致性”达成路径的实践经验,借此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对叙述视角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9.
茹志鹃的《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但也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小说首先书写了美好的人性人情,后来又把这美好毁灭。美好和毁灭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悲凉感,创造了特有的悲剧效果,虽然和当时的“左”倾文艺思潮不相适宜,但也正是这悲凉成就了《百合花》经久不衰的美。  相似文献   

20.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在歌颂军民鱼水情的大量文艺作品中,这篇小说以它特有的色泽和芳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充分体现了作家清新、俊逸的艺术特色。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两个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十九岁的团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