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在写到沛公逃宴时有这么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令人疑惑。该句由"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三部分构成,争论的焦点是第二部分的"与"字该如何解释,如果解作连词,前面的"独骑"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教社1991年5月1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骑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  相似文献   

3.
陈小宝 《学语文》2011,(1):67-6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文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一句,译释岐见颇多,例如: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里的“步走”,有的注家解释作“徒步逃走”讲(如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总感到于文气有不顺的地方。①沛公放弃了车骑,“脱身独骑”,看来沛公是骑马了。其他四将骑马了没有?如果四将骑马,那么“独骑”“步走”应如何解释?如果四将不骑马,只沛公一个人骑马,这四将怎么跟得上沛公的马速呢?怎样对沛公实施有效的护卫呢?②沛公还没有动身,项羽就派陈平出来召唤他了。沛公为了迅速回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二期《“步走”一解》,对《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段中“独骑”与“步走”提出新解,谓“‘独骑’应该是对沛公来鸿门宴时坐车这件事说的”,来时坐车,有人参乘,沛公不算“独”,现在改为骑马,一个人骑,故曰“独骑”。听谓“‘步走’应该是让马的两前腿并作一步,两后腿并作一步,呈跨跃式奔跑状”。作者认为“持剑盾步走"的是包括沛公在内的五人,即其它四人也都是骑马的。  相似文献   

6.
对“步走”一词的理解,向有争议。中学教材中一见于《鸿门宴》。司马迁写道:“沛公则置车骑,脫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嬰、靳强、纪佶等四人持?懿阶?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课文未出注。通常解作樊哙等四人步行跟从。朱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义是:“徒步快跑”。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93年第10期载周启富先生《也释“……独骑与樊哙……”之“与”》一文,对《鸿门宴》中一处文字提出了与“众说”截然不同的看法。应当承认,周文对“众说”的否定不无道理。然而,周文的关键笔墨,即分号断句、训“与”为“欤”,仍然令笔者难以苟同。且看周文给原文所加的标点: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周文的标点及对“与”的解释,欠妥之处有三: 一、添加分号,与原文语意龃龉。切分原句成两个部分,遂令“沛公”一词失却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一直以来,包括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多家教学参考书都将句中的"与"训为连词"和"、"同",全句翻译为:"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  相似文献   

9.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11.
“与”字在《史记》、《汉书》中有“带领、率领” 义,而现有各字、词典“与”字下均未列此义项,应予增补.(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饣甫)之.” 同上:“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相似文献   

12.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13.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几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今中学课本未注“道芷阳间行”中的“间”,然而,在该课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中却对其作了一番详细的解释。即“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间行’,就是从小道走。”  相似文献   

14.
分析完《鸿门宴》全文,突然有学生发问:樊哙在一番陈辞后和张良坐在了一起,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用了一个“招”字;而沛公出项羽营帐后,“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这里却用一个“召”字。我不解的是,同样是军事集团的首领在“唤人”,两处用字为何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15.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这段文字是: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见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第44—45页,2004年5月第一版)案:文中沛公听从了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劝告,决定不辞而别;临行…  相似文献   

16.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17.
乃一、副词1、“就”。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鸿门宴》)——项伯于是就在夜晚骑马,跑到霸上的沛公军中,以私人身份会见张良,把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事全部告诉他。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人们对《鸿门宴》一文中沛公"与樊哙……步走"的不同理解,从考证"与"字入手,探讨对这段文字的正确解读.认为:文中的"与"字,既不是连词,也不是名词或介词,而是一个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其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让"或"使".因此,这段文字既不能解读为沛公"和樊哙……徒步逃跑",也不能解读为沛公"党与樊哙……徒步逃跑",而应当解读为沛公"让樊哙……跑步跟随".只有这样解读,才符合文章的原意.  相似文献   

20.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