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引2006     
《新体育》2007,(1):53-53
2006年1月27日,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金花”郑洁/晏紫拿下了中国人的首个大满贯赛事桂冠,5个月后,二人再次在温网比赛中称雄,李娜在单打赛场上也有温网八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王曦 《网球天地》2014,(8):34-37
随着郑洁与捷克名将赫拉瓦科娃在温网女双半决赛中0:2不敌头号种子文奇和埃拉尼,中国金花最喜爱的草地赛季就此结束了。 令郑洁多少有些郁闷的是,这场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她的生日,而中国金花最终没能在时隔八年后重返温网女双决赛,用一场胜利作为送给自己的最好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1年李娜参加的网球四大满贯中澳网和法网女单后四场、温网前两轮和美网第一轮的共计11场比赛的录像,对其每场比赛技术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李娜在温网和美网失利的原因。结果显示:李娜的一发成功率和破发成功率还需要加强;主动进攻能力虽然变强,但非受迫性失误的增多,仍然是李娜急需解决的问题;拥有网球全面技术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心理调节也是李娜未来比赛必须改善的。只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李娜才有机会获得下一个大满贯冠军。  相似文献   

4.
echo 《网球天地》2010,(3):26-27
2004年拿娜在WTA三级赛事广州站夺冠,成为首位获得巡回赛冠军的巾闲球员;2005年埃斯托利尔赛,李娜成为首位闯入红土赛事决赛的中国选于;2006年温网,李娜创纪录地闯进了大满贯比赛的八强;2009年伯明翰赛,李娜再成为首个出现在草地赛事决赛的中国选手;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是中国网坛丰收的一年:澳网,李娜和郑洁携手创造了中国女网的辉煌瞬间——同时有两名中国选手晋级大满贯赛事女单4强;温网,李娜又打进女单8强。中国的网球运动伴随着国家经济腾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文悦 《网球》2008,(4):68-72
李娜让人相信,她的单打资格无忧,6月9日前的目标是获得奥运种子席位;彭帅单打5连败后,终于在印度搭档孙甜甜趋散阴霾;晏紫搭档郑洁在双打赛场继续四平八稳后,适时地在单打赛场爆发小宇宙,让中国军团冲击奥运资格的道路上,洒下一缕阳光。  相似文献   

7.
保罗·费恩  李硕 《网球》2012,(12):56-61
2012年8月,李娜在法网、温网以及奥运会上接二连三地失利之后,人们一下对李娜的未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之后,李娜聘请海宁的前教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消息一经公布,好像人们又看到了些许的希望,毕竟人们从这样的消息中解读到了李娜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而是在努力寻求突破困境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温网期间,ITF公布了除混双之外的各单项名单。李娜、郑洁和彭帅占据女单三席,而郑洁/彭帅、李娜/张帅两对组合则出现在了女双的名单中。  相似文献   

9.
陈妍 《网球天地》2014,(1):46-49
“2013年是我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一个赛季……”李娜在2013年WTA年终总决赛的颁奖仪式上这样说道,表情平静如水。2013年,李娜以澳网亚军开启,又以年终总决赛亚军结束,可谓虎头虎尾。虽然在法网止步第二轮,但李娜在温网打入八强,在美网打入四强,分别打平或超越自己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李娜的年终排名来到世界第三,这是继她法网夺冠之后亚洲女子网球选手取得的最高成就。以这样的成绩来诠释一个“最成功”的赛季,似乎简单、明了、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0.
《网球》2011,(8):134-134
在为亚洲赢得首个大满贯单打桂冠一个月后,李娜正式确定将于2011年12月17至18日在家乡武汉领衔参加为期两天的“李娜和她的朋友们”武汉国际网球精英赛比赛计划。拥有14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头衔的桑普拉斯、温网逆转击败李娜的德国选手利斯基。以及西班牙网坛传奇莫亚,都将共同参加此项赛事。  相似文献   

11.
22岁,一个年华似水的年纪,一个青春无敌的年纪。维多利亚·阿扎莲卡,在自己最好的年纪,收获了一位职业网球选手最好的果实。2012年的澳网公开赛上,她在决赛中击败莎拉波娃,成为继2011年的法网冠军李娜、温网冠军科维托娃、美网冠军斯托瑟之外,又一位全新的大满贯冠军。  相似文献   

12.
《网球天地》2011,(12):121-122
12月17-18日,李娜将在家乡武汉领衔参加为期两天的“李娜和她的朋友们”武汉国际网球精英赛。在今年温网逆转击败李娜的竞争对手利斯基,以及拥有14座大满贯单打冠军的桑普拉斯和前法网男单冠军莫亚都将共同参加此项赛事。  相似文献   

13.
《桥牌》2014,(2):48-50
曾经,乔治奥·杜伯恩(GiorgioDuboin)和诺伯托·波奇(NorbertoBocchi)是世界上最好的三对组合之一。出于组队需要,杜伯恩如今和安东尼奥·塞门塔(AntonioSementa)搭档,波奇则和奥古斯丁·马达拉(AugustinMadala)搭档。  相似文献   

14.
樊人 《网球天地》2011,(12):68-69
在所有的四大满贯赛事中,要论中国球员集体性爆发的一项,非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莫属。郑洁、晏紫这对川妹子组合在2006年斩获了女双冠军,那也是中国的第一座大满贯奖杯:之后孙甜甜又在2008年与塞尔维亚搭档夺得了混双冠军;2010年,李娜和郑洁携手会师女单半决赛;2011年,李娜再进一步,杀入了女单决赛,书写了中国网球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为功勋塑像     
汪彦平 《网球》2011,(8):2-3
在结束温网比赛后,李娜终于回国了。各类庆功、表彰、赞助、采访活动,让李娜忙碌而快乐着。武汉市还为李娜赶制了一尊铜像,并表彰她为“武汉功勋市民”。铜像被安放在汉口江滩市政广场。右手持拍,左手握拳,面向前方大声呐喊,李娜看后也直说:“像,很像。”  相似文献   

16.
《网球》2006,(8)
男单强手悉数参战。女单赛场则缺席了达文波特、小威、皮尔斯三员大将。温网首日因雨,所有比赛都没打完,次日剩余20多场比赛被拖至第三天。第3轮成为诸多名将的滑铁卢。阿加西最后一次出征温布顿,倒在纳达尔拍下;辛吉斯2001年后首次出战温网,惜败杉山爱;2002年亚军纳尔班迪安,不敌沃达斯科;费雷罗决胜盘9-11败给斯特潘内克;两届温网亚军罗迪克,惨败给东道主希望之星穆雷;5号种子柳比西奇遭遇图萨诺夫5盘逆转;卫冕冠军大威147分钟苦战被扬科维奇淘汰;即将年满50岁的纳芙拉蒂诺娃最后一次征战温网,混双止步第3轮(女双止步8强)。男单8强争夺战中,一半赛事打满5盘,澳网亚军巴格达蒂斯淘汰了亨曼接班人穆雷。26岁的法国选手贝瑞蒙德成为女单8强中惟一的非种子选手,她在此前从未闯进过WTA单双打决赛。首次为中国选手取得大满贯种子排名的李娜,第一次参加温网就闯进8强。女单8强阵容里,只有萨拉波娃一人是前冠军,她随后在1/4决赛上刷新了温网吼声记录:102.7分贝。33岁的瑞典老将比约克曼,继1997年美网之后再次闯进大满贯4强,双打也闯进了半决赛。比约克曼已获9个大满贯男双冠军,7次打进大满贯单打8强(包括2次半决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李娜参加的三大满贯赛事中发球、接发球、相持球、网前技术等竞技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李娜在不同类型场地技战术打法特点。结果表明:李娜在三种场地一发落点分布相似,以内角和外角为主,中路发球较少。在平分区一发主要发向外角,且得分率最高,二发以中路和内角为主;在占先区一发主要发向内角,其次是外角,中路发球使用最少,二发主要是外角。三次大赛李娜接发球赢球率分别为:澳网>法网>温网;接发球的落点与角度较好且具有攻击性,接发球质量明显好于对手。其底线相持球能力较强,技术越来越全面。  相似文献   

18.
雾里看花     
《网球》2006,(8)
7月的伦敦,艳丽的中国红在温布顿全情绽放,成就了这个夏天,伦敦西南19号最灿烂的一道风景。由于2005年的缺赛,使得今年西方的媒体觉得中国女子网球一下子跨越进世界前列,他们对此颇为震惊。很多媒体对中国女网的了解很有限,只知道彭帅,李娜等几个近年来常参加大满贯比赛的队员。有些记者对李娜这个名字还很陌生,甚至还搞不清她的名字哪个是姓,哪个是名。在为期两周的比赛中,中国女网的几朵金花是球场上的焦点,而中国的媒体记者,则成了场外同行追逐的焦点——国外媒体想通过中国同行了解这次在温网中国女网为什么会有如此突出的表现以及中国网球的发展状况。在李娜跻身女单八强之后,新闻中心里弥散着浓郁的中国情节。今年温网一共有两大"冷门":美国单打选手的集体梦游,以及中国女网的异军突起。由于西方记者最关注的还是单打方面的报道,所以李娜新闻发布会最热闹。有些记者提问中国下一个大满贯女单冠军什么时候会产生,有人甚至预言3到4年之内。英国媒体报道:俄罗斯女子军团入侵温网已经是老掉牙的消  相似文献   

19.
随着郑洁/晏紫加冕澳网和温网的女双冠军、打入美网女双八强.随着李娜打进温网、美网女单8强、中国的职业网球选手在2009年所取得的成绩,让人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她们单飞之后.有着怎样的感受,和单飞前的训练比赛和生活,有着那些不同?请看本刊独家对话三位金花——  相似文献   

20.
邱友益 《网球》2013,(3):64-67
每年澳网,李娜都在书写不同的桥段,2010年首入大满贯四强的狂喜,2011年举起亚军奖杯的幸福,去年连丢四个赛点的悲伤,今年,李娜在这里重返大满贯决赛舞台,却也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