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持人龙吟:诗词之起伏跌宕,往往借抑扬之手法实现。此一讲,乐燎原老师将剖析抑扬手法如何具体使用——诗法指津抑扬之法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又能用来突出主题。所谓"抑",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贬斥、否定;所谓"扬",就是对人、事、物进行褒扬、肯定。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作品里以抑扬技法来写人、记事、绘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技巧。所谓“扬”,就是抬高,即对人、事、景的褒扬情调的高昂;所谓“抑”,就是压低,即对人、事、景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抑和扬是一对矛盾,运用得好,两者是可以在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中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刘熙载在《艺概》里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刘氏之说,概括了抑扬之法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运用最多而最为有效的则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及由上述四种类型派生发展而来的抑扬交错三种。至于欲扬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是文化知识课,它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向学生授之以“德”,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教会做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确存在一种“非德育”或曰“短视”倾向。其表现有: 一是“文化”倾向。所谓“文化”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丢在一边,而将它上成文化知识课这种课,对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有深度,偶然也缀十几句“德育”词句,但与实际脱离,与行为分割。甚至对于教材中落后于现实的内容,授者依然照本宣科胶柱鼓瑟哇喇哇喇。 二是“非科学”倾向。所谓“非科学”倾向,就是否定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的科学性质,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要跟着形势转,从而否定他的科学性。 三是“知盛行衰”倾向。所谓“知盛行衰”倾向,就是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考查,轻行为规范。知识传授有余,行为指导不足。  相似文献   

4.
所谓“自学引导法”,就是既有学生自学又有教师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采用“自学引导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初探●董建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符合自己讲课特点的“一三二”语文教学法,效果不错。所谓“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重点,紧扣三个环节,抓好两次写作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一个...  相似文献   

6.
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层次和性能未知的、有待人们进行研究和控制的对象或系统.“黑箱法”就是研究黑箱问题所采用的方法.“黑箱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大到对宇宙、小到对原子核等的研究,都离不开“黑箱法”.“黑箱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目的地对黑箱输入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写法点津】平时,在老师评讲作文时或者在作文批语中,我们常常听到或见到“欲扬先抑”“抑扬有致”等说法。那么,什么是“抑扬”呢?抑,就是“按下,收束”的意思;扬,是“振发,放开”的意思。“抑扬”是指在作文表达过程中,对所写的人和事物进行褒贬或渲染,使所写的人和事物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  相似文献   

8.
一、“忠义之道”:“阳儒阴法”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无疑是儒家的学说,它一直是统治阶级所推崇并用以“化民”的思想工具。但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又决非儒学一家所能支撑的,所谓“外儒内法”或‘阳儒明法”,就表明统治阶级是儒法兼用的,而就统治术而言,法家思想或许更起实际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因声求气”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解读模式。“声”就是“熟读”、“讽咏”,是指读者的有声接受;“气”就是“神气”,是指作者的旨趣和作品的神韵。所谓“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感悟作品,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风神格调。古人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分析,就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等,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认识事物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所谓综合,就是在思想中把对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等已有的认识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对该事物整体认识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下面举例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差异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和实验方法,也是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差异法”就是通过观察、分析一个现象在某一场合下能出现,而在另一场合下不能出现,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的条件完全相同,证明那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条件。本文试以“露”为例,谈谈“差异法”教学的一般程序。  相似文献   

12.
杨秀花 《广西教育》2013,(30):93-93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教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与艺术,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处给学生以启发;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文启蒙阶段宜“放”不宜“收”董玉琴一提到作文,学生往往感到头疼,老师也觉得犯愁,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得过紧,“放”得不够。所谓“放”就是放“构思”,放“个性”,放“文笔”,放开手脚,畅所欲言。所谓“收”就是“收...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大公无私”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和“私”,是一对广义的省略词,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所指。本文所涉及的“公”与“私”概念,专指两种对立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这种意义上,所谓“公”,就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实无邪的精神;所谓“私”,就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显然,这是与经济利益上的公私关系不同的另一个范畴的公私关系。在这里,大公就不能有私,有私就不能大公,公和私既不能“并存”、“互助”,也不能“兼顾”、“结合”。由此可见,“公”与“私”这两个词或概念,包  相似文献   

15.
抽象性、概括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因此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中的“发现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证明”这么一个认识过程,它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下面结合幂函数图像教学,谈谈“发现法”的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熟悉图像的位置关系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同一…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必然性还是一种可能性,不同学者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必然性。关霞主编的《教学论教程》中就明确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是教学的内在涵义。教学,从最本质的意义来说,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而且,教学工作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不论是主观是否自觉或意愿如何,都必然以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行影响学生。不是以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就是以错误的思想毒害学生。所谓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从来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虚拟法”就是先通过假想,然后进行校正(或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的主张后,十余年来在一些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文章中就常出现“渗透” 一词。 “渗透”,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而在其他场合运用这一名词时,则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在数学教学中的所谓渗透,就是把某种知识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不提出  相似文献   

19.
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法”。所谓注入教学法,就是填鸭式教学法。它是指教师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并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呢?“换位法”教学能做到这两点.所谓“换位法”就是在教学中尝试将师生互换位置.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而教师则侧重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换位法”包括创设情境、设疑自学、自演自评、点拨释疑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