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来,鉴于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已经引发过一阵争论,笔者已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但是,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杂志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十大图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赫然在列。这重新引发了笔者的关注抑或说忧虑。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以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相似文献   

3.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因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内容复杂而需要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名作续写改编。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还原创作意图、联想和想象。课堂上,师生互动,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评价、认知文学作品里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唐僧,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结合《于丹〈论语〉心得》、课文《论语十二则》和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讨论、探究、认识和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学生体验、感悟并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合理想象,独特理解,有个性地解读自己心中的"桑地亚哥""白嘉轩""唐僧"和"康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6.
《论语》书名意义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书名意义之我见刘义钦《论语》是先秦儒家的代表言作,它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论语》这部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编定者以此命名的用意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坛,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前人对《论语》书名...  相似文献   

7.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当今科教发展及育人,应该向古典《论语》取经;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阐述“论语》。本文对《论语》述而第七篇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用现代语言对每一章进行了解读和发挥,其阐述有独特和独到之处。论文对科教人士有很好的启示。论文中的论语修学简图为国内首创,非常简明直观地阐述了《论语》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一些学生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念lún,是编集起来的意思,“语”就是语言的意思。把这两个字串起来说就是:将有关言论编纂成书。关于《论语》书名的这种解释,很早就有人说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相似文献   

10.
周勇 《教师》2014,(22):1-1
正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们熟知的文学名著,其书名含义及得名缘由却鲜为人知。下面择要介绍几种,相信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伟大的文学名著的全面了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名著、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说起《论语》的得名,还要从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谈起。古典书籍从体例上大体分三大类,即"著作"、"编述"、"抄纂"。而由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lun",所以《论语》中的"论"就是排比资料、纂辑成编的意思。《论语》  相似文献   

12.
《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论语》"色"字的起源及发展并结合孔子一贯的思想,解读《论语》中与"色"的"女色、姿色"意义相关且存在争议的句子。  相似文献   

15.
《论语》编撰思想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的编排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而要使这种逻辑显现出来,关键是在解读的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体悟中整体把握《论语》的内在精神是文本解读的前提,贯穿《论语》全书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论语》标题是解读论语的内在密码。  相似文献   

16.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18.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19.
《新论语》是对《论语》的再次解读,通过《新论语》的学习,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教师个人言传身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并以因材施教的姿态培育英才;重视教法及学生的品德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