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凭借时效性强的新闻专电在桂林新闻界独树一帜.当时,桂林市地区的通讯社较多,包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际新闻社、工商通讯社(附设于国际新闻社)、救亡通讯社(附设于救亡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学会年刊》(以下简称《年刊》)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新闻学术刊物,由中国新闻学会1942年在重庆创办,共出版两期,刊载53篇学术文章,总计270页30万字,是研究抗战时期新闻学术的重要材料.本文通过研究该刊的主要内容来探讨战时新闻学术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包亚兄 《青年记者》2016,(31):89-90
《新闻学季刊》(以下简称《季刊》)是抗战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新闻学术刊物,对战时“荟萃名流学者”、战后“规划报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该刊由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研究会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共出版8期,总计160余万字.除“特载”及“新闻界新闻”外,《季刊》共刊载研究文章115篇,汇集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季刊》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试通过研究该刊的创办背景及主要内容,来探讨战时及战后我国新闻学术研究的特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每天播送的《国际新闻》节目的图像主要来自英国“维斯新闻社”和美国“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这两家电视新闻社向世界上许多国家提供电视新闻图像及文字,是国际电视新闻界实力较为雄厚的组织。早在六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就曾同“维斯新闻社”达成协议,相互交换电视新闻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双方中断了新闻片交换。从1980年4月起,中央电视台正式同这两家电视新闻社签订合同,互相交换新闻片.合同期为一年,因此每年都要签订一次合同。“维斯新闻社”每天清晨五点通过  相似文献   

7.
裴鑫 《青年记者》2005,(7):14-16
新闻统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是“四一二”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极端表现形态。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自身的“新闻最高领导权”,要求一切思想、言论都必须服从国民党一党的意志。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战时状态为由实行以原稿审查为标志的新闻管制政策,钳制进步言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闻事业进行限制和封锁。国统区和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在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当局和新闻审查机关在新闻战线上展开了斗争。这场抗战时期新闻化领域“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波澜壮阔的。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13,(12):70-70
克里姆林宫新闻局12月9日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撤销俄罗斯新闻社和“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社。据报道,新组成的“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社将由俄著名电视主持人德米特里·基谢廖夫领导。普京还责成政府在一个月内采取成立新的新闻社的必要措施,把“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社纳入“国家战略企业”名单,负责在海外报道俄联邦国家的政策以及俄罗斯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社     
国际新闻社是1909年成立的,是美国第三个大通讯社。美国报阀威廉·赫斯特当时创立这一通讯社的目的,主要是给赫斯特系报纸发消息,使这个系内的报纸在一定范围内摆脱美联社和合众社的势力。国际新闻社成立初期,只发国内新闻,后来逐渐地有了其他国家的消息。1945年以后,这一通讯社的国际新闻业务才有很大的发展。国际新闻社的总社在纽约,它在美国亚特兰大、波士敦、芝加哥、哥伦布斯、达拉斯、聖路易、旧金山和西雅图等地设有总分社,并住其他各地设有分社。国际新闻社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电视新闻社是维斯新闻社和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我国中央电视台每晚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放的国际新闻主要就是来自这两家电视新闻社。维斯新闻社(VISNFWS)是一九五七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创办的,目前由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加拿大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和新西兰广播公司共同经营,总部设在伦敦。该社每天从伦敦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传送三次电视新闻,另从纽约传送一次,这些新闻主要传送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和南美洲的订户,然后再由这些订  相似文献   

11.
王萌  关晨 《新闻爱好者》2010,(7):121-121
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方式。我国报道的国际新闻主要是向国际新闻社订购,编译后呈现给受众的。国际新闻编译就是对蕴涵在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进行发掘、加工和再次传播的过程。国际新闻中的信息内容多样.信息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有的提供实际的服务、有的提供娱乐、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国际新闻编译工作者要从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国际事件中挑选出适合和满足国内受众需要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编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谈及美国的战时新闻控制,"言论自由""看门狗""第四种权力"等相关词汇总会让"美国不存在新闻控制"的观点不时泛出.那么,美国是否存在新闻控制与战时新闻控制?如果存在,其社会合理性何在?对此,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13.
"军事新闻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1936年梁士纯的<战时的舆论及其统治>一书,而1988年由毛文戎和史文亭撰写的<军事新闻学简论>(1988年,长征出版社),则是我国第一部既涉及战时新闻又涵盖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的军事新闻学专著.  相似文献   

14.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新闻传播工作,从思想和政治上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抵抗外侮、反抗侵略的革命斗争,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时期党的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诸多成功经验,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社成立于1938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奋斗了整整10年,于全国解放后宣告结束,迄今也已经过去了38年。实际主持这个新闻机构的范长江、孟秋江、陈同生等同志和全力支持它的胡愈之、金仲华等同志都已相继去世。在文网周密的恶劣环境中为了争取团结抗日、民主进步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这个民办通讯社的功绩,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也还没有一部有系统的、实事求是的著述,因此,《国际新闻社回忆》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通讯社(News agency),亦称新闻社,是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体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闻社群中,"理想"和"新媒体"是两个主要的话语关系,"理想"是新闻社群中最重要的话语建构,"新媒体"则是中国新闻社群中新衍生出来的新闻社群架构。在中国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话语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统一,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人的理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是中国新闻社群话语重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孟秋江是抗战时期与范长江齐名的著名战地记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其新闻生涯从范长江"新闻救国"思想的启蒙及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开启,进而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著名战地记者和知名报人,其弃政从文的职业转向和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本文引入职业认同视角,回溯孟秋江成长和从业的社会历史情境,考察其职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对记者职业的内心体认,烛照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化路径,并给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树"新闻报国"之志以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锐  高卫红 《传媒观察》2020,(4):98-104
新闻巨子范长江历经"自由记者"、"新闻战士"到"人民勤务员"的职业求索,逐步突破其早期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和"战时新闻学"思想的桎梏,发展至中共党报思想,进而完成从一名民主主义自由记者转变成共产主义新闻战士的光荣与梦想。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是其在救亡图存、挽救国运的核心目标指引下,在新闻领域为实现救国救民志愿的积极探索,是其走向中共步履中的自我认知革新,更是以其为代表的一代新闻人投身民族解放新闻事业的筚路蓝缕和精神发育史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