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包志旻 《数学教学》2009,(12):37-40,F0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警告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思维定势会形成思维的框架和桎梏,从而束缚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平时痛恨应试教育,其实质是痛恨学校使学生思维呆板的培养方式.“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数学使人聪明、使人“开窍”.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尤其是今年,虽然社会反响强烈些,但要选拔思维灵活、方式方法全面的人才,有效克服学生思维定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省市的物理考题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辨析题”.“辨析题”是问题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给出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同学们分析正确与否或完善与否,从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而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人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类题型近年来成了各地命题者竞相借鉴的热点题型!  相似文献   

3.
想像力丰富的学生极爱写作文,因为写作文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不是吗?只要不离题,只要文体对,就尽可以让各自的想像力展翅高飞,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且慢,写作文又绝非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写好后还要由老师打分。于是也就有了这样一种尴尬与悲哀。即只要学生碰上一个思维僵化、墨守陈规的老师,写作文这一“乐事”也就会立刻变成一种极乏味的苦差事,有的学生还会因此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从此视写作为“负担”为“痛苦”为“折磨”为“大不幸”。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老师极少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或根本就不理解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4.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的双重力量。”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以知识网络横向拓展、以问题纵向深化、以思维点化学生灵性。真正做到“回归主体”以达到“发展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状,着眼于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笔者采用“说”“问”“练”“用”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解析几何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多以“压轴题”形式出现,核心为解析法,形式也“常考常新”.尤其自向量、导数等新增内容出现后,极大拓宽了命题空间,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与时俱进,融入其中.试题承载了更丰富的时代信息,同时促进了新旧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利于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起点和扩大数学思维空间.本文以近几年高考题为依托,探索解几命题的新视角,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体验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改造命题并解决命题是学习“再发现”,学会探究进而学习创造的一种途径.“再发现”是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探索性问题训练、提出命题或改造命题或对命题的多种途径解决等方式来培养.“再发现”的训练要强调学生主体的独立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创设情境与探索方法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省市的物理考题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辨析题”.“辨析题”是问题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给出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同学们分析正确与否或完善与否,从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中判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人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类题型近年来成了各地命题竞相借鉴的热点题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曹静 《文教资料》2010,(26):51-52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引进了“对话”、“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方式,但是传统的“听写”和记“笔记”等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不可或缺。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笔来.这不仅仅是为了训练表达,更是为了训练思维。  相似文献   

10.
孙福如 《物理教师》2009,30(10):56-58
“显然”是某些教师和学生的口头禅,经常在解答问题时,说“显然”怎么样,“显然”不怎么样……,然而有些问题虽说显然,其实不显然,学生甚至茫然.在“显然”的掩盖下,不利于学生思维进入角色和状态,不利于创设问题的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解.甚至扑灭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培养思维敏锐、勇于开拓、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命题者针对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知识和思维方面的“漏洞”,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13.
命题者针对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知识和思维方面的“漏洞”,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14.
当下.围绕着作文命题的讨论.出现了一种或明或暗的思潮——否定全命题作文、指责全命题作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笼统而难度大”。伴随着这一思潮的出现.加之选拔性考试命题方式的影响.全命题作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遭到忽视。其实.全命题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有利于体现作文训练的计划性:有利于衡量全体学生的作文能力并准确寻找学生在作文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它便于比较:便于学生相互启发:便于教师讲评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命题作文”这种作文训练方式,一般说来,学生都感到困难。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这种训练方式有很大的限制性,这是命题作文的性质决定的;原因之二是,教师命题不当。命题不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脱离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实际;二是题目不新颖,缺乏吸引力。本文要谈的,就是在结合学生生活、思想和心理实际的前提下,怎样命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命题必须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只有开动起思维的机器,学生心里才觉得顺畅,对作文才感兴趣,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怎样命题才能调动学生思维呢?  相似文献   

16.
在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命题上,命题人为了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经常围绕解题思维设置一些“陷阱”,同学们按正常的思维定式考虑,往往无从下手,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化思维角度,就会掉人命题人的“陷阱”.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创作中,留白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而在数学教学中,留白是指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数学活动所蕴含的探索、质疑与创造精神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相似文献   

19.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1,(10):23-24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研究表明,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得以形成的核心。为此,在阅读教学中,须充分运用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加强创造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的最佳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着力于单项思维的训练创造思维内涵丰富,它包含“迁移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变通思维”等多种形式,每一种思维形式都在创…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中考试题起着“导向”和“加速”的作用.为打破封闭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设置了开放性试题,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和教学挑战。它既有利于学生展示创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正是有了开放性试题,因而构建了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能力,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