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春玲 《声屏世界》2001,(12):50-51
在2000年江西广播电视奖评选中,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美丽的人生》获得广播社教综合类节目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选。欣喜之余,回头再梳理这个节目的创作过程,真是感受颇多。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年来,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实行对口支援,赣南儿女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融入建设西藏的洪流中,江西七0七电视台的工程师谢颖就是这样一位热血青年,援藏三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深刻内涵,对于年轻人选择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当前正值国家号召西…  相似文献   

2.
雪山、哨卡、军人,吸引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邹陈东踏进高原,成为我军第一个志愿分配到西藏工作的新闻科班毕业生。世界屋脊、地球之巅、边关军魂,吸引着他再次奔赴边关,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溶入高原,成为新华社两度赴藏工作的军事记者。不知道“霓虹闪闪我看不到你,你在遥远的边关戴月披星”这句歌词用在他的身上合不合适,但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笔下展示的边防军人用赤诚铺就的巍峨边关和边防军人家庭的立体奉献,知道他时刻在追逐着雪域边关的精彩。一边四季如春一边六月飞雪“我选择到雪域边关”“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是一…  相似文献   

3.
拉萨漫笔     
位于世界之巅的西藏,是个令人迷恋、向往的神奇地方。但是,许多人一提起西藏,往往把她同高原缺氧,路遥途险等字眼相联系,不免又令人望而却步。自治区新华书店藏族副经理洛桑旦巴,见到我们这些内地的来客,感到一种意外的惊喜。他说,西藏和平解放已有30多个春秋,而图书发行部门的领导同志在此前还没有到过西藏的。  相似文献   

4.
此时,我也在北京赶写稿子,但忍不住停下笔来写篇读后感。今天,杜献洲同志的《西北边防行》发到第4篇:《战友,我们今年无缘相见》,读起来,又一次让人激动不已。他是在阿里高原发稿的。我知道,西藏高原艰苦,而阿里地区在西藏高原又是最艰苦的。献洲同志是近年记者队伍中唯一一个两次上阿里的记者。我去过几次高原,尝过那种苦滋味;但和那些常上高原的同志比,我更多的时候是在北京生活。到过几次高原,便找知道那里苦;不常去那里,使我更敬佩那些常上高原的同志。西藏军区胡政委曾对我讲过一段让人心灵震颤的话:“在西藏,‘牺牲…  相似文献   

5.
来拉萨仅有几个月,按说本没有资格写西藏,写西藏人。然而,每当傍晚站在阳台上,凝视太阳余晖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遥望连绵不断的青黛色群山,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尽管高原缺氧使人思维迟钝,但高原无可抵挡的魅力终于使我拿起笔。兴之所至,写普通的西藏人,写我们的新闻同行,写雪域高原的欢悦与悲凉……这些文字可能是粗糙的,但从中流淌的情感却是真挚的,我保证!  相似文献   

6.
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夜晚,我去探望一位朋友,在朋友家恰巧遇上了浙江法制报记者俞评。朋友家的电视正在播送新闻联播,有一条新闻吸引了我们:一位出席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名为坚争的西藏代表,他来自我国唯一不通公路、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坚争代表为去北京开会,艰难地在雪山、丛林中整整徒步行走14天,才搭上汽车,等他挟一路  相似文献   

7.
看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够吓人的。其实文内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是想谈谈我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报道的体会。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报道是一次新闻大战,一点不过分。前前后后,派人马上高原的新闻单位有数十家,总共近400名记者从全国各地赶往高原,捏着管笔,四处钻营,家家户户都是一副有你没我的架式。吃苦,是明摆着的,这谁也不怕。怕的就是苦了一场,干不出个样子来。一者,民族报道,敏感度复杂度本来就高;而西藏,其敏感度和复杂度又在我们  相似文献   

8.
为梦魂萦绕的高原歌唱张维举凡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某种难以一言道尽的冲动,广袤的雪域高原是一块美丽神秘的土地,是洗涤人的灵魂的地方。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聆听西藏──以小说的方式》和《聆听西藏──以散文的方式》。似乎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青藏高原纯洁的...  相似文献   

9.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中福     
一走下进藏的飞机,郭中福的一双大手以握紧了我,井急忙抢过我的行李。中福是驻藏空军的新闻干事,以前报上见过他写的文章,未见其人。往驻地的途中,中福一路上热情地为我介绍着藏俗风情,指点着车窗外的雪山红柳,言谈中就知中福是个老西藏了。到了驻地,中福就给我找来棉帽大衣和一些常用药品,叮嘱我少走动,多喝水,难受就吸一口氧。从踏进西藏到离开西藏,我大雪中上甘巴拉,寒风里下新兵连,走裁阳农家,进连队处房,清瘦高挑、一说话脸上就含着笑、泛着红的中福始终伴我左右。我熟悉了中福,并且记住了他。那个晚上,我接到军报一…  相似文献   

11.
亚东风云     
雷雨 《军事记者》2010,(5):59-61
亚东是西藏边陲的一个小县。亚东实在太小了。小到翻开中国地图.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它镶嵌在西藏雪域高原的西南一隅,宛如一个锲子伸入邻近国家的边境地区。从国家安全、军事角度看,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亚东是万万不能忽略的。走进亚东,我才发现它与想象中的西藏其它地区有着天壤之别。亚东其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春节前夕,杨浦区第八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施忠民兴奋地告诉我:"去年12月,拉孜县实现脱贫摘帽,提前完成了中央、西藏自治区和上海市委赋予的扶贫任务……"闻此喜讯,我感慨万分,在那雪域高原学习、工作、生活一千天的峥嵘岁月,顷刻浮现眼前。往昔虽已远去,但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向往神鹰,情系高原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追求     
电视剧《小木屋》中的主人公、南京林学院副教授徐风翔曾七次到西藏考察高原森林生态,掌握了高原林区的许多宝贵资料。为了事业,为了理想,她毅然放弃内地优越的工  相似文献   

15.
王求 《中国广播》2009,(8):68-68
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那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因为那是属于西藏的花。她盛开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被藏族人民视为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她像祖祖辈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一样,用生命的怒放,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进军阿里》一书最近出版后,许多人问及我西藏采访体会,一下子勾起我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些年,我曾6次赴藏区采访。但最难忘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因为那一次差一点将命丢在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17.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家是过年永远的主题。然而对军人和记者这两个职业来说,不回家才是过年的常态。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中心),成为一名军事记者。每到年底,台里都会组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我每年都参与。其中,两次春节期间赴高原采访的经历令我记忆犹新。雪山之间的流动医院2015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单位派我前往西藏"新春走基层",也是我第一次上高原。  相似文献   

18.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19.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伴随着西藏《天路》这首歌,今年七月,顺千里青藏铁路实地采访,感受颇多。青藏铁路被外电称为“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而修筑这条高原铁路的艰辛有谁能够想到呢?  相似文献   

20.
到西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高原旅行,早在童年时代就曾牵动着我的梦幻。去年夏天,我随同新华社记者组一起,赴藏参加了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报道。除了领略“世界屋脊”上壮美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之外,两个多月的旅行也使我亲身经历了采访的乐趣与艰辛,因此,对记者的素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也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