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我主张,以工农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地市报的记者,在写稿时应当努力采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三个特点: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语言,直接来源于群众之口,非常自然、流畅、明快、口语化,少有修饰、雕琢之痕迹。1980年全国获奖好新闻中,有一篇题为《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的小通讯,便是一篇采用群众语言写成的好作品。全文仅280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播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我比较自觉地向群众“学话”、“写话”,始于1980年。那年夏天,我刚跨入广播电台的大门。编辑部主任第一次安排我下乡采访。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反映农村早稻丰收在望的广播稿。可当我把这篇自认为是得意之作的  相似文献   

3.
杨润 《新闻界》2002,(6):49
在我2000年撰写的诸多评论中,有一篇仅1000字的评论员文章连续获得了两项殊荣:先被评为云南新闻奖二等奖,然后又被评为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三等奖。更让我欣慰的是,此稿至今还时有读者提起。一篇普通的评论,竟如此得到读者和同行的错爱,真可谓“始料未及”。这篇稿子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思之再三,认为答案主要在于:多用了群众语言,力戒了空话、套话。2000年7月,云南永善县发生了一起乡镇企业局局长醉死歌舞厅的事件。事件发生后,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永善县委、县政府的有关领导受到了责任追究。《云南日…  相似文献   

4.
语言通俗方传远。一篇内容好的文章,语言越朴实自然,明白的人越多,影响和教育作用也越大。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多运用一些群众熟悉的“口头语”,使文章通俗易懂,读者自然会增多。被评为1983年全国好新闻的人物通讯《妈妈教我放鸭子》(作者刘衡,人民日报记者),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口头语”,把先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篇通讯文字朴实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看标题《妈妈教我放  相似文献   

5.
我写通讯报道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的稿件五十三篇,其中来信十八篇,小杂谈十篇。这些稿件有一个特点,就是抓的“新”,反映出了群众的心声。近几年来往我家送报刊的先后有三名乡邮员,其中两人十天半月不送一次,一人按时如数送到。经过询问,前者端的是铁饭碗(长期工),后者是“泥饭碗”(合同工)。前者自恃条件优越,干不干工资照拿,后者却不然。因此干得不错。我想铁饭碗砸不破,就不能加速四化建设步伐,以此为例,我写了一篇《莫让“铁碗”旱涝保收》的小杂谈,稿子寄出不长时间,就在人民邮电报上发表了。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一天,我因自行车左  相似文献   

6.
新闻小言论作为微型化的专栏言论,要在较小的版面空间里寓有较多的信息容量和思想容量,这就格外要求语言的简练,并且于简练之中见生动,耐人寻味。同样内容的小言论,语言是否简练和生动,效果大不一样。语言效果上见高低以下两篇小言论,由头都是依据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所提供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8.
黄晓红 《新闻世界》2004,(11):48-48
谴词造句,语言修饰,是新闻小言论的写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篇新闻小言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它能不能很好地表达评论的内容,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关系到风。新闻小言论,由于它篇幅短的特殊要求,其语言艺术更具有特殊性。一篇成功的新闻小言论不仅要做到有的放矢,事理相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必须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简明准确、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小言论语言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9.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10.
有的放矢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生活在基层,近几年给各级报刊电台投稿800余篇,可采用的不多。后来我改变了投稿方法,将稿件按内容分类,直接投寄给相应的栏目,结果很快尝到了甜头。1989年,我给湖北日报“读者来信”专栏投稿4篇,被采用8篇;给该报的“开放之夏”投稿5篇,全部被采用,给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听众信箱”投稿35篇、采用27篇;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投稿3篇,采用2篇;给《新闻出版报》的“通讯员剪影”投稿4篇,采用3篇。  相似文献   

11.
当我收到函授中心寄来的第十期《军事记者》及《函授月刊》时,正生病住院在病房输液,窗外下着绵绵细雨,深秋的风透着一丝寒意,我吃力地用左手翻开《军事记者》,翻着翻着,突然在“函授之页”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刊登在点评文章专栏中,是篇不成熟的小言论,虽然我没有激动万分,但是一股暖流已经从我心底涌出……回想参加函授学习以来,我从一名技术干部调整为宣传干事,从一名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向专职新闻报道员过渡,离不开函授中心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谆谆教导。就拿刊登的这篇小言论来说,虽然没有被军报选中,但是我依然非常高兴,因为小言论后…  相似文献   

12.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13.
记者和通讯员写稿,总希望在自己的稿子里能有几句生动的群众语言。那么,群众语言究竟从哪里才能得到呢?一是从报纸杂志上去找,二是作者关起门来编,三是在深入采访调查中采集。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在深入采访调查中采集好,因为只有真正来自群众的好语言才生动。吴仁宝在带领华西  相似文献   

14.
求新出佳作     
前不久,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报1997年度优秀作品评选中,我写的两篇通讯和一篇评论,分别获了一、二、三等奖。我在写作以上稿件时,注意了从角度、语言、题材三个方面“求新”,力图写出有点份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一篇以《昨夜,大风袭来时》为题,记述4月6日群众在大风之夜抗御风灾的目击新闻,在4月7日焦作日报登载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喝彩叫好。好在哪里?一是快,为日报登载大场面的昨日现场新闻开了一个好头。二是活,真实地再现了群众抗灾的感人场景,把报纸办得离群众近了。我是这篇新闻采写现场的一个目击者。亲眼看到记者们在大风之夜以忘我的精神采写新闻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4月6日晚7时30分,记者部灯火通明,10名记者正在现场新闻研讨会上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语篇分析是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马丁和罗斯合著的研究篇章语义、指导语篇分析的典范之作。此书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7.
《四川日报》:"我在现场"从2011年8月开始,《四川日报》在一版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推出"我在现场""直击一线"等子栏目,为读者奉献出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芬芳、投射出生活热力、反映民众真实心声和诉求、采集于基层的鲜活报道.这些报道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提高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截至10月下旬,《四川日报》已刊发百余篇专栏图文报道,受到读者好评和喜爱.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我采写的三篇稿件均被采用,这三篇稿件内容充实,具有一定意义,更重要的是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们上班必经的一条马路,近来损坏严重,路面凹凸不平,洼塘迭起,来往车辆颠簸厉害,司机、骑车者意见纷纷,有人不断投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整;可日复一日,无人问津。厂里群众知道我是上海交通安全报通讯员,便接二连三地向我反映。我耳闻目睹其中实情,有责任反映群众的呼声。在动笔前,我又去这条路上仔细观察了一番  相似文献   

19.
李春是自治区交通厅办公室干部,由于工作关系,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86年至今笔耕不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各类题材文章1090多篇。其中有27篇获中央新闻单位和自治区级新闻奖,108篇获各类有奖征文和优秀节目奖。从1990年起,已连续6年被《新疆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李春的兴趣爱好广泛,对武术、书法、美术、声乐都有一定的造诣。国家武术队、自治区展览馆都曾想调他去工作,可他对新闻却情有独钟,有执著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群众与领导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式立交桥”。李春用其饱蘸生命热血之笔,为《新疆日报》等报刊、电台写出了一篇篇反映交通与人、人与路、上级与下级、群众与领导的时代颂歌。 10年前,李春写的第一篇反映我区交通行业为群众冬季乘长途客车排忧解难的报道被《新疆日报》采用后,他的新闻报道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国内报刊上已先后发表1000多篇作品。谈起这些,他说得倒也简单,是一  相似文献   

20.
审读札记     
肖江 《记者摇篮》2007,(1):34-34
笔者在从事审读工作时,感觉到互联网媒体对纸媒的冲击,我认为有必要在使用汉语言时应加以规范,应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主要工具书。因为目前网络语言很流行。据统计,我国网民达1亿多。其实,纸媒作为千百年来的大众传媒优势依旧,记得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该文强调:“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每一个文件、每一个报告、每一种报纸、每一种出版物,都是为了向群众宣传真理,指示任务和方法而存在的。它们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使任何文件、报告、报纸和出版物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才能产生正确的、物质的力量。”之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于1956年2月1日颁发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前年又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里笔者就审读过程中积累的关于语言表述方面的小识求教方家赐正,一个目的,为纯洁祖国语言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