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共九章,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这两章是描写辛亥革命发生时,阿Q要求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经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地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这两章在《阿Q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第七章《革命》是情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写阿Q由沉醉于精神胜利,到萌发了朦胧的革命要求,开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胜利。第八章《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写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扼杀农民的革命要求,断送了辛亥革命的前途。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为此,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中,特地写了“是非关系”一节,指出应当在弄清是非界限的基础上,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毛主席还引用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故事,要全党同志引以为戒。《阿Q正传》写的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个生活景况十分悲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农民。但是,由于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他起初对革命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继小说《药》、《故乡》等之后,又创作的一篇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杰作,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如何较好地完成这篇作品的教学任务,现据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明确选文地位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二讲明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8.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双面”阿Q     
现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名作《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略记”和第三章“续优胜略记”。在谈到这两章中的阿Q主要思想性格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0.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11.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第七章写了阿Q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下的一段幻梦,这一幻梦是他的革命观的形象图解。解读这一幻梦,有利于我们深入到阿Q的内心世界,理解阿Q革命观的具体内容。下面谨对这一幻梦所显示的革命观怍正反两个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问:对于《阿 Q 正传》节选为中学教材你有哪些看法?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从鲁迅的著名小说《阿 Q 正传》中,节选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作为教材。我觉得,这在教材编选方面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就我所知,在建国三十年来,还没有把《阿 Q 正传》这篇著名而比较不易理解的作品选入过中学语文教材。我还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因为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教材。鲁迅曾经说过:拿他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现在的青年,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疏的社会生活,大都觉得费解,他们对理解和欣赏《阿 Q 正传》这样的世界名著,还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小说的题目与第一章《序》及其内容,第二、三、七、八、九章的标题与相应章节的内容南辕北辙、互相矛盾,具有反讽意味。“传”解构了此前史传小说的慕史倾向;“优胜”批判了国民的精神胜利法;阿Q式“革命”暗讽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大团圆”结局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同志:你要我们就《不准革命》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算是参加讨论吧.一、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不准革命》是从鲁迅最优秀的小说《阿Q正传》中节选的一章.在高中教学这一课,凡属有条件的,均应该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小说的全文.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是否可以注意如下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仅节选两章(七、八两章《革命》《不准革命》),要通过这两章的学习,了解阿Q这个形象的意义,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应该说是不太容易的。——作品是如何“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又是怎样“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的?我在教学中,除了对作品背景及整部作品故事情书作了简单说明之外,主要采用了联系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一)在革命风暴到来之前,假如有一个革命党人受清军追捕,未庄人(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等)会如何对待他?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未庄人会帮助清军抓获革命党人;有的说,清军抓革命党人,他们会看热闹;也有的说,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当然是敌视革命党的,像阿Q这样的穷苦弟兄是会帮助革命党人的。在争论难解难分的时候,我提示:“请依据课文,  相似文献   

18.
在《阿Q正传》研究和评论中,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家反复争论的阿Q是什么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从何而来,阿Q的"革命"是何性质.小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应以这部杰作"成因"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重要前提.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写过一篇《阿Q正传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一、反常的心态阿Q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像压在大石头底下的草一样”的“沉默的国民灵魂”,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处境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想通过革命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可是阿Q又没有觉悟,对革命不理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一开始他对革命“深恶痛绝”。革命使举人老爷害怕了,使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慌张了”,这使他感到“快意”,便对革命神往起来。他的革命目的是报个人私仇,他的革命口号是:“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而他最后却认敌为友,自找绝路,可叹可悲。阿Q的不觉悟…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栏,从第二章起移在该报“新文艺”栏里.后收入《呐喊》小说集.现在统编教材把《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教材。鲁迅写《阿Q正传》的年代,正是鲁迅的“呐喊”时期,这时正当“五四”前后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据鲁迅自称他“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他之所以写作“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自选集>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