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  相似文献   

2.
《新疆日报》1988年5月6日一版头题位置发表的通讯《人民会记住这一切》(作者朱保章),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它好就好在一个“新”:结构新、语言新。我看是一篇文学化的好新闻。结构新通讯入题不凡,开头就一反“老套”:“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拍到了几张照片。”接着象绘画一样,交代了背景(细心的编辑给文章配发  相似文献   

3.
3月2日,“两会”前夕,《工人日报》在“新闻周末”版以大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呐喊,因为我相信”——八旬老人三百次上书中南海》(以下简称《呐喊》)。这篇通讯是“新闻周末”编辑室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的重点稿件,通讯集中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位退休老人陈荣杰忧国忧民、连续50年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致力于反腐倡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4.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案头上放着一份《工人日报》2006年5月13日的剪报,在头版上登载的通讯《“神眼”警探》,当天笔者读到时就感觉写得不错。今天重新拜读我被“神探”刘云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也为作者精心地写作而折服——真是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简洁而生动。主人公刘云是南京铁路  相似文献   

7.
当《天道酬勤——访芦京子歌词大奖赛头奖获得者张克良》这(?)篇人物通讯见报后(见《光明日报》1987年5月11日),马上就有行家叹道:好文章!好文章! 这是出自一位年近花甲的女记者之手。“我并不认识张克良老师。为日本著名歌星芦京子征集歌词大奖赛揭晓的那天,我们正要离开北京去青岛。有人提议,到了青岛,不仿顺便去看看这位走运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10.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2-52
读一篇好的通讯不仅吸引你一段一段地看下去,而且过后能不忘记,令你时不时地回味那些感人的情节。《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12版刊载的通讯《香炉里的秘密》就是这样一篇好稿。它是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检察官冯恩国用第一人称讲述的生动故事。这篇1300字的通讯主要特点是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在细节的描绘中凸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露出的神情,生动地显示了通讯的主题。首先是写“我”的心情。作者本人随检察院科长老张去犯罪嫌疑人家中搜取物证。在路上,“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付某(受贿者的妻子)是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宋某)都被刑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就大兴安岭火灾连续发表了两篇通讯:《红色的警告》(6月24日)与《黑色的咏叹》(6月27日)。《终于公开的“秘密”》是《黑色的咏叹》一文中的一段,本刊特转载于下: ——“你们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这是某县某部门对本报记者进行两天单独讯问时的问话。 5月30日,在灾区采访回来的记者,在招待所餐  相似文献   

12.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一些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我老老实实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多读点文学作品,必有收获。”我在走上新闻岗位之前,主要是学搞文学创作,先后在《雨花》、《青年作家》、《芒种》等报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40多篇(首),1986年底,我被借调到南通县广播电台(现已调入)。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15.
《县委书记的“笑柄”》(下面简称《“笑柄”》)是新华社记者解国记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人物通讯,反映的是河南省浚县县委书记刘银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事迹。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有的文摘报还做了摘转,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笔者就是首先在一家文摘报上看到内容摘要之后又寻来原文阅读的。阅读这篇通讯,我深深感到:民间传统的表现形式,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表现力,仍然为群众喜闻乐见。我们  相似文献   

16.
史一言 《传媒》2002,(7):13
5月15日,不少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关于“5·7”空难打捞“黑匣子”的通讯和照片。通讯的标题是《海底搜寻七昼夜》,副题是《北航失事客机“黑匣子”打捞记》。几个小标题分别为:“发现”、“定位”、“锁定”、“逼近”、“出水”。 说实话,这篇通讯写得比较细致,比较详尽,把潜水员迎着海风、潜身水底、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展  相似文献   

17.
李普:(在《调整经济的来龙去脉》一文的附语中,回忆了50年前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段特殊的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只火凤凰,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连年烈火中新生的。这篇通讯讲的是开国六七个月之内一件安邦定国的大事,讲的是当时全国的经济形势。那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重要关头。我今年81岁,觉得很荣幸记载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1995年度的“新疆新闻奖”评选中,我和弘翌采写的通讯《为了人民的安宁》(见《新疆军垦报》1995年6月13日一版),荣获了本年度自治区报纸系统惟一一篇“特别奖”,在此前的兵团好新闻评选中也获得“特别奖”,专家和领导均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篇作品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也使我们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近日在北京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好新闻作品206篇(件)。其中一等奖作品47篇(件),二等奖作品70篇(件),三等奖作品80篇(件),特别奖作品9篇;另评出好标题21条。我省报纸系统有两篇新闻作品获奖:《延安报》6月14日的通讯《汽车,拖着火龙奔驰》(作者:艾庆伟、王天乐)获一等奖,《陕西日报》12月24日的通讯《十二名大学生自谋职业记》(作者:柴荣)获三等奖;另有《宝鸡日报》的漫画《孩子们这下平安了》(12月14日作者王尊一)和入选的两条标题:《费费费该废的全废——我市取消不合理收费78项》(12月10日  相似文献   

20.
翻开去年11月20号河南日报,一行熟悉的标题立即映入眼帘——《心中自有党性在》。“啊,我的稿件中了!”心中一阵欣喜,紧接着又是一阵失落后的惆怅。原来,去年10月初,我同时采写了两篇稿件,一篇是反映我县举行农民篮球赛的特写——《山乡发出赛球令》;另一篇是记述我县优秀纪检员刘万富的长篇通讯——《心中自有党性在》。在写前一篇稿件的时候,我没有进行深入采访,从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