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杜甫有些写景造境的诗歌,采用四维表现方式,即不止于对景物的立体空间描绘,还进而把这空间景物放在时间的维度上加以展示,让它在时间层面上运行。这与“四维空间”的理论相合,是对世界的科学反映。用四维表现方式写景造境,可使境界变得深沉、厚重、悠久。  相似文献   

2.
杨朝霞 《文教资料》2005,(5):189-190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着的,所以对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感悟无疑就成为诗歌鉴赏的重点。诗人写景抒情,有各种各样的手法。一种是情景分写。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两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联指出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好像吴楚的东南部裂开了,天地在其中日夜飘浮,是写景。下联说亲朋没有一个字的来信,伴着老病的自己只在孤舟中漂泊,是抒情。当时杜甫从四川东下,在岳阳楼上想念吴楚的亲友,所以吴楚跟亲友就这样连接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历来评论杜诗,多认为其风格是“沉郁顿挫”。然而作作为现实主义诗歌大家,杜甫诗歌不仅有豪放健劲的一面,也有婉约绝俗的一面,本从其写景咏物小诗入手,对杜甫的婉约绝俗风格做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杜甫流寓秦州、辗转同谷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创作了117首诗歌,诗歌在内容、体裁、文人精神和命运感叹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和此前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范。其诗作沉郁孤寂,带有沉重的命运感,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悲剧化心理体验。杜甫的诗歌状态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写景、咏物、遣兴三种形式的诗歌表达,构成了杜甫秦州诗歌的框架,这三种诗歌形式所承载的精神指向是很明显的。写景诗中用自然山水意象将内心的悲感完全外化,使自然景致成为作家内心的投射;咏物诗中选取的独特的包含作家复杂情感经验的喻体形象更是生命悲感的隐喻;遣兴诗传达出作家对孤独痛苦的灵魂的不断探问,这种感兴体验在进入夔州后更加深化,杜甫秦州期间的遣兴诗的个体意义和延伸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迭意,即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写景抒情方面,即通过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来抒写诗人凄凉的身世,悲苦的心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歌增添了壮丽的一笔.通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四首诗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得益于其对诗歌创作的不断追求。杜甫作为"百代之中"的集大成者,在对仗形式这方面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杜甫诗歌特殊对仗形式进行研究,从形式上探求诗圣杜甫诗歌语言表达的张力,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锤炼字句的特点,加深对杜诗对仗精妙之处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管中窥豹的形式来探究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秦州期间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纯粹个性化的时期,诗歌中具有了明确的悲剧化体验,这种体验在咏物、写景等诗歌中有所表现,尤其是在占其秦州诗歌总数五分之一的“遣兴”诗里有更为系统鲜明的表达。杜甫流寓秦州时的诗篇在内在精神和艺术规范方面都出现了新变,这些新变可视为杜诗在杜甫弃官之前和入蜀之后的一个转折过渡,这种转折变化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作家审美心理变化的产物,因而此前作品中较为淡漠的悲剧意蕴在秦州与之后诗歌里得到了明显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却包含了很多诗歌技巧。该诗几乎涵盖了古诗中大部分表达技巧,可谓古诗鉴赏中的"万能公式"。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如能以此诗入手,便可做到以旧带新,由浅入深,为学生学习新诗提供一块"垫脚石",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74):8-9
安史之乱成就了一名伟大的诗人——杜甫,他以诗写史,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血泪,发出了一个时代的呼号,被誉为一代"诗圣"。本文以杜甫诗作《春望》为解读文本,探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并以此诗写景的三大特点来结构全篇:一、写景状物注重临摹现实,凸显乱世之离殇;二、写景状物讲究布局章法,呈现"顿挫"之气韵;三、写景状物力求传情达意,流露"沉郁"之哀情。借此,窥视诗人那颗流血悲痛的心!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比例,因而写景抒情诗在诗歌鉴赏中占"半壁江山"。那么,这类诗歌命题者会从那些角度命题,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16.
刘君英 《考试周刊》2013,(44):18-18
<正>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史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浪漫主义同现实主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诗富于变化,是人们称誉的特点,人们都称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其实杜甫的诗歌也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歌中浪漫与现实交融,内容题材创作手法上相互渗透,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双璧,后者更是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三千余首,被喻为"诗史".笔者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其格律工整是后代人创作古典诗歌的典范,在其思想意蕴上,更是体现了一名传统的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19.
苏轼和李白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基本艺术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歌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在苏轼的诗词作品里,有不少地方受到李白的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轼与李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则多主观激情;苏轼诗歌在句式上比李白更散体化。就人物性格言,苏轼在身处逆境时比李白更为豁达、开朗。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夜题材诗以其"史"的特征,保留了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情感材料,在诗歌史上别具一格.这一题材影响到杜甫的创作心态,推动杜诗"沉郁"老境的形成;还影响杜甫创作了很多"以声摹物"的优秀诗篇;诗人描写夜间环境,有意识地创造诗歌中的特殊氛围.诗歌中生活化细节化的倾向对中晚唐乃至宋代诗人产生影响;夜题材诗歌中透露的伤感情绪体现了唐诗从盛唐到中晚唐的某种过渡性的情绪特征.杜甫的夜题材诗歌,展示了唐代一个普通"士人"心灵史的案例,在某一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