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明 《黑河教育》2014,(1):32-32
正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畏惧作文,厌烦作文,导致写作时下笔无言,抄袭现象严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具有适应当前社会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要充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生活充实了才能写好文章,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全景  相似文献   

2.
石荣良 《小学生》2013,(9):109-109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指导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作文成了"无米之炊",没有内容。作文素材的积累至关重要,作文素材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生活、教材、现代媒体、实践。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积  相似文献   

4.
"作文批改难"是让所有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对于作文难改,很多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作文差,而造成学生作文差的原因是生活积蓄贫乏、思想贫乏、缺乏成功快感、作文教学成人化等。实际上,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差,作文难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批改的积极性,没有培养起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5.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要进行有条不紊的习作训练,即从一年级的听说练习到三年级的小作文练习、仿写训练等,以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启蒙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  相似文献   

6.
张迎东 《考试周刊》2013,(59):57-58
<正>一、作文评改困难的原因语文教师教学时都会有同感:最费神的莫过于作文。作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重"主要是因为它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标志,看学生的作文就可以了解这个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主要表现为学生难学、难写。每个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阅历及思维方式都不相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就不一样。而教师的作文教学并不只是针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用在写作中就是说,要写出作文来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素材从哪里来?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指导中总是教学生要多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而忽视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学生读、写、说等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多范例,同时教材还是一个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素材,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那样写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显然是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也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而这个"材源"应该来自生活。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作文教学观。所  相似文献   

9.
正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没有砖瓦,岂成大厦?没有材料,谈何表达?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觉得没什么可写。究其根源,是缺乏素材的积累。因此,指导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这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开拓小学生的作文题材呢?一、立足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讲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要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必须通过观察积累生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通过阅读积累语言;要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靠教师的多方"激励"。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块阵地,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让作文走进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相似文献   

12.
作文的教与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问题:教师苦于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难于应付这项“苦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随意出个题目让学生做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作文的评价更是满足于自己的评头论足,无视学生对作文评判的权利。批改中模棱两可的评语“语言较好”、“中心不很突出”、“结构比较完整”比比皆是,而学生对评语视而不见。我们知道,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作文教学就应该教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冥思苦想地进入老师设置的框架,编排一个想象中的故事,应付了事。要让学生懂得当我…  相似文献   

13.
郑芳红 《语文天地》2013,(11):63-64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具体实践可按"三步曲"来尝试。一、丰富生活,让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语文教师普遍反映深感最头痛的事就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看得很神秘,对写作没有自信心。其实"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可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重视作文教学,可是,生活中却有许多语文教师视作文教学为心头之病。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获益匪浅,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介绍了如何用好"生活"这本无字的书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介绍了从作文训练和作文评改两方面来实现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形势下的作文教学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生不爱写作,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文课的作用,调动学生作文的激情,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一、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创新思想的重要性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作文教学模式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甚严,总是一味地按照"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模式运行,学生被动、盲目、违心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拼凑"遵命文章"。他们写出的东西没有真情实  相似文献   

18.
刘文凯 《快乐阅读》2011,(11):74-7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作文教学思路,引领学生走出作文难写的困境。如今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是,学生面对作文常感"无米下锅",这主要不是因为没有投入生活,而是对千变万化的生活缺乏观察和发现。如果在写作中采用"演"、"说"、"写"的模式,相信同学们便会有深切的体会,并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起自己的感觉器官,多角度地完成作文。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改变学生怕写作文、难写作文的现状,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提出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描绘生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放飞心灵的翅膀,从而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师结合教学,经常动笔写"一般文章"(不仅是指与学生同题的作文,更是指结合教学的种种实用文字)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不仅撰写专文而且多次在书信中大力提倡,号召教师要"善写".斗转星移,如今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现状如何呢?一位教研室老师的156份调查统计表显示:平时喜欢动笔经常写一些文章的有29人,占18.5%;有106位老师只是迫于学校有关奖惩制度的压力,每学期写上1~2篇以"应付差事";另有21位老师近三年内除了写些教学小结外,没有写过其他文章.发表文章的只有13位,仅占8.3%.以所见所闻,深感这种现状不容人乐观.以某省级重点学校为例,该校现有语文教师12人,能够经常动笔写写的有3人,占25%;偶尔写一写的有2人,占16.7%;很少写的有7人,占58.3%.与学生作同题作文的记录是零.当然,这只是个别学校的情况,"点"不一定能代表"面",但窥一斑可以见全豹,共性常于个性之中体现出来.如果以主动"下水"者寡,而很少"下水"者众来概括目前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现状,恐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