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明”是全球化时代人们透视社会问题的重要话语方式之一。通过对“文明”的哲学语言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这一话语方式的多重意蕴,同时也可以使哲学在与主流话语方式的对话中得到发展。从“文明”话语的起源和演变看,文明与在城市中的生活秩序相关,与启蒙理性密不可分。从“文明”的用法看,它意味着有教养的行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文化认同。“文明”话语的上述分析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使用“文明”一词时关于该词的“前理解”,以及这个词的边界范围,从而更加合理地在研究和讨论文明问题时运用这一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2.
话语理解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别于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学说,而是采用功能语法学、心理语言学、解释学哲学,以及修辞学等学科的理论,试图以理论阐述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揭示话语理解的过程。探讨中首先将话语分为一般话语和修辞格两大类。一般话语理解的研究,沿句子层次的“理解焦点”,到语篇的理解和评价,逐步展开;修辞格理解的研究,分“侧重形式之辞格”和“侧重内容之辞格”两类进行。  相似文献   

3.
根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通过对新闻语篇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分析,我们看到语域分析为新闻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篇的语义和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4.
口语中常用的话语标记语well不仅连接前后语句,还具有语用功能。本文以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分析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well在剧中共出现215次,其中约90%作为话语标记语,其使用比例远高于非话语标记语。另外,话语标记语well在剧中有5种语用功能:面子威胁缓和语、延缓标记语、信息短缺标记语、情感标记语、话轮转换标记语。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基础英语”课程教材,以教材中的会话文本为语料,通过分析会话文本,总结会话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标记语“well”的主要语用功能,并通过实验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话语标记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语境观念,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会话材料,进而促进其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话语标记语如何实现语篇连贯,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情态话语标记语为例,从视点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连贯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情态标记语是通过标示突显视点的一致性和视点移动的合理性来促进视点连贯而最终实现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7.
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 的语言变体。校园,是“话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话语转换”本身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这些原因的揭示,对认识和研究“语码转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前人研究话语标记语and的理论为基础,对华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1998级3班)的一次口语测试中大量出现的话语标记语and的作用进行尝试性分析,分析主要从语法结构、语义和交互层面入手。分析结果表明,and不仅是语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而且成为学生保持话轮的拖延手段(delaying device)。  相似文献   

9.
刘地龙  汪桂娥 《海外英语》2014,(20):270-271
话语标记语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而是从整体上调控会话交际的成功实现。该文以美剧《绝望的主妇》第一季中出现的话语标记语you know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语用功能分析。分析表明,《绝望的主妇》第一季中的话语标记语you know主要具有四种语用功能:信息修正功能、信息提醒功能、话论转换功能和信息延时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许涛 《现代语文》2009,(12):67-68
本文对“天知道”这个话语标记语的形成和功能做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天知道”是在内在动因,即短语降格为词汇的作用下,再经过频繁的使用而逐渐形成话语标记语的。  相似文献   

11.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06,21(3):54-57
当代哲学研究在多元取向格局中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其研究主题也发生了多次重大转换,主要是从以实践为轴心的宏伟叙事向以人、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微型叙事的转换,总体上呈现出逐层深入、稳步前进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这种多元视界和谐共进的态势中,仍埋藏着阻碍、摧残乃至消解哲学的理性危机。惟有搭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共同的时代立场,才能完成哲学的自我革命并实现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  相似文献   

12.
面对自己的“生存危机”,哲学界应当反思和批判自身存在的“潜问题”,做到与时俱进,时刻把握时代脉搏,重新审视“学术规范”,摈弃陈旧的“学术规范”,采取丰富多样的表述方式,使哲学理论以全新的面貌亲切自然地走向人们的生活,贴近人们的情感,感化人们的灵魂,走进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守好哲学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原则。根据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元价值与规范价值:话语基础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价值"与"规范价值"是两个话语层次的哲学范畴。"元价值"是指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而规范价值及其话语系统的提出,则是就人的活动域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客观物质系统"质"与"态"的统一上去揭示价值的本质,既明确了"元价值"与"规范价值"具有不同的话语基础,又阐发了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即任何规范价值系统的存在都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价值话语基础之上的,同时,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个活动领域的规范价值及其话语系统,作为价值现实的、感性的、属人的表达,又各自在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和说明着元价值的本质。明确元价值与规范价值的分界与统一,其理论意义不仅仅是要消除价值定义的内在逻辑矛盾,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价值哲学的"无根"状态。  相似文献   

16.
论哲学派系     
哲学派系是指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就某一或某些同感兴趣的这问题所阐发的相似的甚或相同的观念和学说所结成的理论阵线。它远远不止于人们通常提及的那儿对,而是在各个哲学分支中都有其共通的或各异的体现。哲学派系不同于哲学流派和哲学团体等哲学史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涵括哲学史的多个时期围绕着重要的哲学问题,展示相似的或相同的观念和学说;面向未来和未知开放;往往成对出现。哲学派系的外在原由是认识对象的多面性、层次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视审视我们的哲学和史学研究,这是我国近年来人学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人学,它首倡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其学科的局限性使它无法继续深入到人学研究的核心层次-对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历史考察。而人学的历史化,将克服哲学人学的局限性,有效摆脱史学本身的危机,历史人学的建构当属人学研究深入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 ,以形而上学的方法 ,由人生探求人心 ,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他使扬弃了哲学的心理研究 ,重新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类心理问题 ,是对我国心理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补阙 ,并在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给心理学研究以重要启示 ,闪耀着心理学的哲学之光 ,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认为,以往的哲学研究在前提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今天的哲学陷入重重危机。前提的明证性与方法的合理性是哲学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前提的明证性是哲学成为严格科学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是通向这一明证性前提的唯一道路。因此,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哲学建基于明证性的前提之上是哲学走出危机的理想途径。围绕着如何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实现哲学前提的明证性诉求,胡塞尔展开了其意义深远的现象学运作,开辟出了一条挽救哲学危机的现象学之路。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的哲学观与社会公众的哲学观是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致思方式,形成的对哲学的不同境界的自我理解。我们应关注社会公众的哲学现,不能将哲学“贵族化”,而应大众化;应当使哲学成为一种人人“都可实践”的存在方式,人人都可接受的话语系统,人人都能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领悟的生命精神。在哲学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既要以哲学家的理性思维去深化哲学,保留哲学形上的致思方式,推动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又要开启大众的心智,培养其哲学思维,让哲学在大众的生活中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