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在三十年代初的文艺自由论辩中,胡秋原自称“自由人”,倡导文艺自由,形成了一整套文艺自由观。《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着重探讨了其文艺自由观的理论基石、理论来源、理论核心与理论内容等,试图在理论上揭示出其鲜明独特的文艺探索路向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贡斯当对卢梭的自由观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自由观,它包括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两个层次的内容。他突出了个人自由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权威领域之间界限的划分问题。贡斯当倡导的自由是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以个人自由为核心、政治自由为保障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了著名的自由理论,他认为自由具有两种含义,即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在庄子的思想中同样具有这两种不同的自由。从社会现实层面上看,庄子将"人间世"视为一个充满了苦痛和无奈的地方,所以他只好逃离现实,把期望寄托于理想之中,幻化出一个自由的理想世界,追求一种没有世俗羁绊和利害关系的自由的人生。这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自由理念,完全脱离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自由观;但是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看,他把精神自由转换为一种审美自由,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作为辩证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从人的自由的现实性上来考察,自由问题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由与奴役的关系,二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当代自由主义的自由观的基本特征就是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从自由问题中排除出去,从而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所能实现的仅仅是法律上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而反对实现事实上、实质上的平等与自由.马克思的自由理论深刻地批判了自由主义自由观的表面性和不彻底性,从而揭示了自由与奴役的关系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自由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今自由之争”是欧洲启蒙时代与法国大革命时期风行一时的议题。贡斯当在吸收前人自由学说的基础上,根据大革命后的重建经验,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自由理论。贡斯当的原创性在于力图将两种自由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强调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放弃一种自由以换取另一种自由,而是如何在两种自由间构建起一种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和谐共存的宪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自然自由、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是卢梭完整而又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自由观,这三种自由观所对应的主体依次为自然人、公民和哲人。随着这三种自由的阶梯式上升,这三种主体所呈现的自主选择范围在不断缩小,自主选择的程度却在不断上升,因此,也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之为一个人不断地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古今自由之争"是欧洲启蒙时代与法国大革命时期风行-时的议题.贡斯当在吸收前人自由学说的基础上,根据大革命后的重建经验,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自由理论.贡斯当的原创性在于力图将两种自由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强调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放弃一种自由以换取另一种自由,而是如何在两种自由间构建起一种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和谐共存的宪政体制.  相似文献   

8.
处在同时代的庄子和斯多葛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两种自由观的共性,表现为自由的绝对性和抽象性。其个性突出表现为非理性的自由与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自由与群体意义上的自由、自然主义的自由与意志主义的自由的差别。庄子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由观生成的社会基础的差别和个体社会生活过程的差别,是两种自由观差别的根源。比较两种自由观,对于深刻把握自由观的内涵有益。  相似文献   

9.
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源于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探讨,柏林对消极自由的推崇、对积极自由的贬斥改变了牛津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基本方向,恢复了久违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但将消极自由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必然会破坏自由的整体性。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文章在梳理柏林两种自由概念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进行解读,并依据马克思自由观的原貌回应柏林对马克思自由观的批驳,最后浅谈对自由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人们从未停止对自由这一终极价值的讨论。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批判地发展了自己的自由观。通过对其自由观生存论、实践观和美学角度的解读,发现了马克思的自由观的二重性,马克思的自由观给我们带来现实和思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政治自由是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必要条件。政治自由问题始终涉及到寻找约束权力的规则。法治可能陷入迷途而戕害政治自由,然而,人们却不能以对法律保护自由的效力的质疑而抨击法治的宏旨。人们需警醒法治误入立法者统治的歧途,造成对政治自由的侵蚀,甚至成为一种登峰造极的奴役。因而,法治要吸纳宪政为先决条件,秉承宪政理念捍卫政治自由,以期达致宪政精神和政治自由的价值理念契合。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佩迪特无意重构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论体系,他的目标是打破自由主义对自由概念的垄断,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以无支配的自由观为核心,围绕自由、法律、公民、参与、身份等重要议题,深度阐释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的论证存在诸多误读和缺陷.新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论域.  相似文献   

13.
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自由思想又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有机内核。在厘清民主与自由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将自由置于西方政治传统思想背景下解读,研究马克思的自由民主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民主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必须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及依法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学自由是大学精神与价值的基本要求与体现。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使得很多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敢对教学自由做深层次的探索,严重影响了该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且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教学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探索的自由、理解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检验的自由。要真正实现这些自由,不仅需要学校相关制度的支持与保障,还需要教师具有教学自由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素养、独立自强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5.
老庄的核心政治思想是无为,无为其实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它类似于西方小政的提法。老子和庄子无为政治思想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老子的无为是君主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权术;庄子的无为关注的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庄子的无为思想诚为古今中外最彻底之自由思想,但彻底的结果是陷入了悖论。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西方近代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勾勒出这个历史进程背后的逻辑进程。这个逻辑进程的出发点是常识自由观念,中介是理性自由观念,归宿是德国古其哲学中的本体论自由观念。西方近代哲学中的各种自由观念都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自由概念。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政治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政治自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等《新民丛报》学人关于国家自由、团体自由、个人自由的关系,是受到极力责难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方面争论他们是不是自由主义者最激烈的地方。《新民丛报》学人虽然介绍了西方许多重视个人自由的思想,并力图将其改造以适合于中国,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个人自由放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中国不能实现自由之时,许多人更加相信梁启超等人不能真正理解自由主义。虽然这些人说的话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他们赋予了梁启超等人太多的责难。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是威廉.E.格拉斯顿的思想形成时期与政治生涯中的学徒时期,而此时的英国正经历着变革前的纷扰与变革进行中的激荡;置身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格拉斯顿,其政治观尤其是他的自由观,既体现出浓厚的保守主义倾向,带有明显的非自由主义甚或反自由主义色彩,却又无法完全摆脱自由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烙上清晰的时代印记。与此同时,对真理和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则成为矫治其非自由主义观念的良药。  相似文献   

20.
马修·阿诺德是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文化批评家之一,其文化批评理论开一代文化批评之先河。他的文化观念与政治关系密切,将政治放到文化语境中来理解。基于他对英国社会的阶级划分和批判,阐释他对中产阶级的文化改造;通过与柯尔律治和葛兰西的对照,指出他对于国家的文化性理解;分析了他对于自由主义的认识,指出他力图通过文化的手段引导和提升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