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作家陈应松曾说:"真正的作家,就是替大地申诉的那种人。"尉然小说给我们陈述了豫东平原上这座农业地市周边一些可感可触的乡民的家长里短,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尉然强烈的乡土文化悲伤。尉然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一些农民腐败的灵魂、报复的阴暗心理,表现了对这些丑陋人性的厌恶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厦门判处了一起小说诽谤案:一位青年女作家因在纪实小说《太姥山妖氛》中诽谤了某地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被判犯有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一年。①作家因写小说诽谤他人而被判刑,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小说不同于新闻,但本案与“新闻官司”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析,以说明诽谤和诽谤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目前国内活跃的文学市场资源,扩大图书对外出版和销售渠道,鼓励中国出版社同国外知名出版社联合翻译出版,充分利用国外良好的图书销售网络来推广翻译作品。新时期小说(1976年"文革"以后的小说创作活动)是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这一时期起,被迫沉寂多年的中国小说界经历了真正的转型,产生了不同的小说流派。由于重新获得了创作自由,作家们的创造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作家也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这一时  相似文献   

4.
李琳  田春燕 《大观周刊》2011,(26):102-10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杰作。艾里森是一位擅长用各种文学技巧来表达思想的著名作家,在各种文学技巧中作家对象征主义的应用是《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艾里森的象征主义叙事手法体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表达这部小说的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手法贯穿小说的始终,反映了主人翁的思想历程,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小说的主题的得以清晰的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人称我作家了,不久我又发现我被人称为战争小说作家,这使我感到很惶惑。直到今天,我仍然拿不定主意,是否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接受“战争小说作家”这个称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便是,我也确实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并且给人的感觉我是以此为创作主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人定义为“战争小说作家”,又似乎不算太牵强。 如此,我就有必要回头看看了,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事实上,不仅是战争小说,就连战争这东西,我本来都是很陌生的。二十年前我参军到了军营,并不是冲着战争来的。天晓得怎么会那么巧,我…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在盼望着能够有这样一本小说出现。我终于读到了《朗读者》。稍稍可惜,是德国人写的,而不是我们自己。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对于我们是陌生的,但在我看来,他和他的德国作家,特别是战后的德国作家如伯尔、格拉斯,一样的杰出和重要。他是一位法学教授和法官,  相似文献   

7.
《天行者》,刘醒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11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刘醒龙的《天行者》,表达了作家为"民办教师"这一群体"正名"的愿景与努力,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本文指出的是,恰是在此历史使命下,作家所未能达到的批判力度,使得小说实际上呈现了"煽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图书的未来     
刘明星 《出版广角》2013,(13):13-15
就算图书之间已经无缝关联(立体化),我们也仍需要在图书之间,尤其是自己与图书之间留出空白,留出思考的空间。在面对数字出版欣欣向荣局面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保留一些对这种"无限"的警惕和恐惧,以及适当的距离。从碎片化到个性化编辑吐槽有时会特别可爱。简媜(台湾作家、编辑)在一次演讲中说:"当计算机吞咽古今中外所有文学作品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便利店买一只棒冰,顺便选一片19世纪百位作家文学模块或者20世纪百位作家文学模块,回家打开计算机,定制今晚的小说。你可以这么选:张爱玲的思维逻辑+徐志摩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小说的大量出版与收藏给图书馆分编工作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中图法》(第三版)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立的"题材复分表"提出了质疑;并相应地提出了设立小说专用"作家复分表"的设想,同时对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和具体作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与说明.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红青年作家兴安说,国内小说市场低迷,无法达到足够的发行量,缺乏真正“类型小说”作家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外,每个“类型小说”作家后面都跟着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而我们的作家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在为谁写,给谁看。我看作家最需要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分流。不要看不起“类型小说”,因地制宜,脱胎换骨,因材“写作”,搞好了照样能成为大师。丁  相似文献   

11.
"漂流记者"找到了港湾 做记者曾是我被动和无奈的选择,现在却成为我坚守的职业.做记者前,我的梦想是当作家,这大概是受父亲的影响.大约在中学时代,父亲就开始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当时在所在县区也算小有名气.但因为"文革"、时代变迁和生活压力的影响,父亲的文学梦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因为主持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的缘故,我和总署机关党委副书记李潞等一行前去拜访军旅作家王树增大校.王是三部战争叙史小说的著名作家,这三部小说是:<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  相似文献   

13.
张宁 《兰台世界》2007,(14):56-59
清代作家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是其《家训谆言》的一个具化形式.小说通过谭氏家族的兴盛期、衰败期、复兴期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家政理念带来的不同结局,从而印证了"家政总要内外严肃"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小说形式与政治二者之间的关系,常被人们简单地看成相互对立、水火不容,但是《政治变革与小说形式的演进》这部著作却慧眼独具,发现二者之间更为复杂的、隐蔽的关系。这部著作主要研究了卡尔维诺、昆德拉以及三位拉丁美洲作家(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马尔克斯)的小说创作,在深入分析小说文本的基础上,著者指出在他们小说形式探索的背后,恰恰都充满着强烈的哲学的、政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4月下半月,可谓出版业多事之秋,作者侵权的官司频繁。 4月20日,南非文学界人士对禁止纳尔丁·戈迪默的小说July’s People掀起反对浪潮,几十位小说作家对这一提议进行谴责性请愿。这一运动起自一些教师和教学督察强烈要求当局从课堂中除去这一反种族  相似文献   

16.
恰如文学史的建构一样,小说史的建构必须以一种小说史观为基础。而小说史观又是以小说观念为精神内核的。我国传统的文学史要么根本就没有文学史观,要么就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的直接形象符号。这样,文学的自律性便被机械的他律论所阉割,文学史也便失去了本体意味。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在文学史的建构中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胡尹强的《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一书则树立了一种科学的小说史观,这使本书走出了历在文学史操作无可规避的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本书首先对中外古今的小说定义作了深刻的得失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小说重新作了定义:“小说是作家虚构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描述”,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是小说的灵魂和生命。不难看出,本书既强调了小说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人和人的生活,又抓住了小说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小说是描述艺术。同时,它还找到了这两者实现交流的中介:作家虚构即对作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强调。流转于其中的便是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建构小说史的,这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相对于政治、经济等,“人和人的生活”作为对小说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的概括无疑更全面也更具本质意味,而且与小说内部空间有着更深层的契合性。同  相似文献   

17.
对"崇高"的分析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他关于崇高的观点既反映出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审美特征[1],也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都受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霍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著名小说《红字》中充满着"压抑"、"恐惧"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产生强烈的崇高感,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作为一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以及父权社会里的反抗者和受害者,这些形象赋予了她崇高的美学特征。本文试以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美学理论对海丝特的崇高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被人喻为现代中国官场里程碑小说的《国画》一经面世,迅即风靡全国,我省青年作家王跃文也因此声名鹊起,被时人誉为“官场小说第一人”。10年后,王跃文被媒体称为“蛰伏十年磨一剑”的新作、长篇官场小说《苍黄》出版,却陡起波澜,引来官司缠身,被判赔167万元,受到非议。这起官司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些报纸刊登了有关王蒙同志任文化部长的报道。记者以高度的敏感,抓住年轻(相对而言)的作家当部长这一特点,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一些“专访”之类的报道,应当说主要方面是成功的。但是,有的报道显得过分匆忙,对引用的一些事例未作推敲。譬如,有一篇报道这样写道: 从作家到部长,王蒙并非第一人。茅盾也曾是从作家到部长。据说茅盾当文化部长后,没有再写小说。多了一个部长,少了一个作家,不少人为之惋  相似文献   

20.
《被背叛的遗嘱》是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新著。这是一部关于小说的艺术、欧洲小说的渊源、小说与音乐及其他姐妹艺术、小说与存在智慧的作品。作者赋予它小说的框架,让小说、回忆录、音乐评论、艺术札记、哲理随笔、翻译研究、名词释义等分析元素穿插其中,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为一体,以全然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境况。无疑,这种自由的写作方式给那些有洁癖的文体学家带来了难以归类的困惑,却因其“将文论式的思索引入小说”、由评论中洋溢出文学性而消弥了作家与评论家长期的对立,使精神的自由本质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