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高熙  沈嘉达 《新闻爱好者》2011,(11):109-110
新闻除了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外,还应遵循受众的心理规律,因为大众是否接受与认可,是新闻传播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想法,以及新闻信息自身的价值、保真程度,都是要通过受众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的。因此了解和尊重受众的心理对于新闻写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它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荆婵 《新闻传播》2009,(8):69-69
社会新闻是与受众心理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正是因为这样,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才显得举足轻重。受众的思想、情绪、喜好等.都是社会新闻所要及时把握的。也只有及时地抓住受众的心理和满足受众的需求,社会新闻才能继续得以发展以及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5.
新闻编辑直接面向的是受众,受众的心理以及需求都影响着传播的效果。随着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心态的变化,其心理接受也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受众的心理和眼光出发是新闻编辑创新的重要思路。本文在阐述受众与传播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受众心理的新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新闻编辑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晓强 《传媒》2011,(3):70-71
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者,媒体应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注重其心理需求。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媒体生命力所在。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是因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韩萍  李响 《军事记者》2009,(2):25-26
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受众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接受者,也是新闻信息最终的归宿和消费者。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体的不断出现,在受众信息选择余地不断扩大之时,军事新闻必然面临着怎样才能满足和适应受众心理需求的问题。受众接收媒介信息的心理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受众的心理给予关注和研究,既是应对媒介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论何种形式的媒体报道中,新闻摄影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相比于文字或口语表达来说,更能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内涵,并触动受众深层次的心理和思想,引发受众思考,取得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所以新闻摄影是一项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基于此,本文对新闻摄影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阐述,并对一些较为适用的新闻技巧进行探讨,以期为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满足受众的得益心理。受众的得益心理,是指受众在接受各类新闻时,对和自己切身利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新闻界》2005,(2):116-117
从受众角度来讲,网络新闻在接受方式、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等方面与报纸及其他传统媒体新闻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为适应受众的多元需求,网络新闻就应摆脱传统媒体新闻写作方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形成自己特有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当代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必然带来受众新闻接受心理的大变化。本文在介绍了受众的一般接受心理基础上,着重勾勒了我国当代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时代特征:自主选择;参与"剧组创作";日常叙事;"零度关照";轻松娱乐;视听觉快感;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3.
赵挺 《视听纵横》2002,(4):49-50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感则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一种判断,直接影响其对新闻报道主体的接受程度。真实性是真实感的基础,真实感则反映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且让受众有强烈真实感的新闻报道,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但新闻报道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却不一定就有真实感。  相似文献   

14.
专业报受众的心理把握与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无不产生一定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新闻活动也不例外。如何把握受众的心理,适应受众的心理,是新闻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报更应针对自己的读者群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组织新闻采访和新闻策划,以达到新闻的可受性,实现新闻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否被受众所选择所接受,是检验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传播要增强贴近性,强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规律,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策划选题、创新形式、采编稿件,使新闻产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报刊思想理论宣传同样如此,它要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也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在研究受众心理特征、适应受众心理活动规律上做文章。《生活与修养》专版作为《解放军报》的一个传统思想理论专刊,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者与受众,前者是新闻的传播者,后者是新闻的接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受众.接近受众,联系受众。如果不懂得受众心理.不了解受众的需要,传者就会脱离受者。新闻传播就会无的放矢。笔者就当前新闻文风中存在的脱离受众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其中竞争的关键就是争取受众,而要想吸引受众,一定要重视和研究受众的一般心理,包括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好奇心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从受众的求异心理可以看出,受众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是对“千版一面”、“千篇一律”的呆板形式和枯燥乏味语言的屏弃。只有立意新、表现手法新的新闻,才能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因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客体,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受众为王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官兵的接受程度,因此在军事新闻的传播中研究官兵受众心理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本文结合卡赖特原则,对官兵接受军事新闻的心理过程进行探究,提出契合官兵受众心理的传播措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军事新闻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李萍 《视听》2012,(5):12-15
在当今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时代,受众需要一定的价值判断坐标来选择、分析和处理海量信息,这个坐标是什么?这要从受众的心理出发来探求。新闻传播学认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需求,由求奇、求乐、求知、求新、求近、求快、求真、求深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构成,认识和把握这些心理因素,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前言长期以来,城市台的新闻,特别是正点新闻一直沿用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闻漫画具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表现在它更多地是为传达一种倾向和观点,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了受众愉快接受信息的心理需求,它传承了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所蕴涵的智慧,并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新闻漫画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应冷静面对其创作中的缺失和传播中的缺憾,如何努力改善新闻漫画发展的现状,已成为新闻漫画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