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秀花 《大观周刊》2011,(36):146-146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新课引入是教学的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三林 《大观周刊》2011,(47):152-152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也是必要的过程。“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课引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还会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的联系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忠兰 《大观周刊》2012,(35):328-328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  相似文献   

4.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人。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法设法在开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导人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  相似文献   

5.
刘宝玉 《大观周刊》2012,(32):201-202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王清超 《大观周刊》2012,(52):219-219
1创设导入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在新课开始,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人,如教师提问、实验观察、相关物理知识或物理学史介绍、习题解答等等,课题导人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与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一堂课如果导人的精彩,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迅速进人问题情境中,积极开动脑筋,进入课题思考,这会对该堂课的成败起者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下功夫.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手段创设精彩的导人情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好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薛红旗 《大观周刊》2012,(20):271-271
物理是初中的重要科目,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高效的物理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同时少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初中物理课程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培养.从而加强对物理的应用,促进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泰文将着重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窦睿 《大观周刊》2012,(22):266-266
按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与学习.结合初中物理数学的相关内容和初中生的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已经成为教学的新鲜血液.不但有益于提高中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初中物理课的设问教节.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相关理论学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方法,希望能促进初中物理的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邱成文 《大观周刊》2010,(48):90-90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体系的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我们物理概念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让学生积极参与、掌握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维 《大观周刊》2012,(45):376-376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引入的设计和进行情况将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它可以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对将要进行的教学的背景性知识加以补充,启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11.
汪先菊 《大观周刊》2011,(26):87-87
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采用巧妙的语言或精心的设计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中的过程。导入的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训练作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学英语教学常见的六种新课导入方法以及使用上述方法进行职业中学英语新课导入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徐磊 《大观周刊》2011,(51):217-217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在的兴趣,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课前预习,加强实验教学,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兵 《大观周刊》2012,(3):248-248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这些内容包括:生动地引入新课以激发学习兴趣;师生的角色转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等,同时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时涛 《大观周刊》2011,(35):139-139
1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必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王丽英 《大观周刊》2013,(8):252-252
探究式教学的引入能增强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入,不单单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意无意中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与“学”的全程中。探究式教学作为这样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国内外普遍接受并积极提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王文利 《大观周刊》2012,(35):289-289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合理性提问,将激发学生投身于物理活动之中。这是由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文字作为答案.这种提问方式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合理性提问呢?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俊巧 《大观周刊》2013,(5):248-248
在化学教学体系中.初中化学对将学生引入化学宝库之门,具有启蒙功能。在这一阶段.教师的重点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是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由于初中化学学习中的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难以人手,因而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显得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8.
邓生荣 《大观周刊》2012,(51):385-385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就我多年的教育经验.谈谈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陇世荣 《大观周刊》2012,(33):281-281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恰当、合适的实验器材.随着教学仪器配套与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方面教学仪器不可能一应俱全,特别是我们这些乡级中学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已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师生的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几个方面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石伟 《大观周刊》2011,(26):50-50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时代在进步,知识的快速更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新的教育理念产生、教学的新目标以及新的教学评价机制的提出.都迫使每一位物理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能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