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20世纪文学中出现的"母性神话"倒塌的现象已经在引起学者的注意.但这一问题在中西文学的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呈现出如赫拉、美狄亚、细侯等"恶母"形象.本文对中西古典时期恶母形象进行了列举陈述,并通过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分析,得出所谓的"母性神话"是根本不存在的结果.另外,这些"恶母"形象表现出了母亲的多元性,是对于"母性神话"的解构,母亲之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和曹七巧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典型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牺牲在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同为母亲,祥林嫂和曹七巧却有不一样的母性。祥林嫂身上散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本真甚至有些愚钝的母性;而曹七巧则暴露出被父权制异化了的母性,她更多地带有母性中"恶"的因素。由祥林嫂深沉而备受悲悯的母性到对曹七巧形象分析中的"审母",我们发现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母性的叙述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五四"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母亲的名义进行书写,讴歌母爱,抒发母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思母性的缺陷,来拆解传统母性价值,解构母性神话,重新认识母亲的地位。她们对父权社会中神圣母性的解构,一方面体现在对父权话语强加于母亲身上的虚构神话的清除,重塑一个新的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建构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价值,建构女性自身传统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铁凝以理性变幻的笔调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理想自然母性的强烈呼唤,给当代女性文学增添了许多深刻独特的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了铁凝小说的母性意识,即对传统"良"母形象的赞美与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  相似文献   

5.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学史上传统作家所描写的母亲大多具有伟大、无私、圣洁的形象。然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她对生活冷静的观察与体验,用"罪恶母亲"为主题改写了传统母亲形象。她建构的母亲文本内涵丰富,将解构的笔伸向母性深层,表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女作家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与超越,使母亲形象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她从小失去母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体验。她以这种极端的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性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更多的是冷漠、自私,有的甚至是畸形变态。张爱玲在作品中毅然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对高尚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产生质疑,打破了母性讴歌的传统模式。这些母性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端木以男性的眼光和需要,塑造了"母亲"和"灵姨"这样充满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母性膜拜。本文挖掘了端木对《初吻》中"母亲"和"灵姨"形象描摹的深层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学中母亲杀婴母题和母性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亲杀婴母题在西方学本中屡见不鲜,却未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其实这一学母题在重构母性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社会领域历时性地追溯母性构建的历史,可说明“家的天使”的母亲形象是男权社会统治妇女的意识形态的外化;把学中母亲杀婴现象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对母性概念进行解构,并以此重构母性。  相似文献   

10.
莫言作为当代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塑造过众多女性形象,其中对母性的想象是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莫言本人也毫不讳言自己对母亲的依恋,认为母亲、故乡、童年是自己创作的三大灵感来源。通过对莫言笔下的母性想象进行分析,阐明这种想象与土地意象以及母性崇拜的联系,同时对其所包涵的博大性、抗争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对种族退化的启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母亲形象,这些形象展现出了母性与欲望难以调和的复杂关系和母性与自我无法兼顾的现实矛盾。这些复杂的母亲形象,既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也有作家个人经历和性格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两性关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母亲历来是被讴歌的对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形象一直与温柔、慈爱、坚强、宽容、博大等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但在张爱玲的文本中,没有爱情的女人成为母亲之后,一反母性美好的形象,却受到调侃和讥讽:"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妈,当众喂了一千余年的奶。”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铁凝的《玫瑰门》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与高尚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相比,曹七巧与司猗纹是残酷无情的、是令人们憎恶的“恶母”形象。同时,她们又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这两位与众不同的母亲形象折射出了作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命运多变的女作家。她从小就没有体会到母爱,又加之成年后婚姻生活的不幸及自己作为人母时的无奈抉择,使她有着不同常人的情感体验。在她笔下母亲都是畸形变态的恶母形象。这些母亲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向以其爱情故事的传奇性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文中的母亲形象做出分析.不同于主流评论家对张爱玲作品母亲形象的贬抑,本文重点分析父权文化道德压抑下母性生存的无奈,以及男权背景下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对女性的规定和塑造.  相似文献   

17.
焦敏 《文教资料》2009,(21):13-16
塑造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以昭显母性的力量是小说<丰乳肥臀>的使命.然而,这样一种母亲形象并没有挑战男性为主导的权利结构与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一方面,小说以母性定义女性将女性限定在母亲的角色,因此湮灭了女性的主体,另一方面,社会及制度倾向于从父权的角度,建构一个理想的母亲形象,并以此规范母亲及母亲的行为,以确保父权价值的延续,母亲成为父权秩序贯彻的载体.此外,一个超越了民族斗争而孕育生命的母亲成为了民族运动的场所与目标,女性在民族运动中的主体性及自主力量被剥夺,女性被进一步物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社会人格都已被固定化和模式化了,母性即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正如爱男人更甚于爱女人自己早已成为男权文化中心对理想女性的人格定位一样,爱子女甚于爱自己也早巳成为父权社会对理想母亲的人格定位.但奥尼尔和曹禺却在他们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它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与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神圣、伟大以及崇高的形象.这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她们的创作道路、风格都不相同,但是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以及母性的态度却有一种逆向的相通之处,揭示出女性复杂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小说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小说,塑造了众多教师形象,本文重点分析反面教师"误人子弟"型的"堕师"形象,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性格、品性等生活、思想状况,反映这类教师的反面形象以正视听,引起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