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重点考察《骆驼祥子》中的女佣形象。独特的叙事功能与立体感的个性形象给我们认识老舍笔下的穷人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在“微不足道”的女佣叙事中体现出老舍先生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心。  相似文献   

2.
申朝晖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55-57,66
时间倒错是作家一种重要的叙事话语和叙事策略,它主要有倒叙和预叙两种形式。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典叙事作品中"预叙"是特征,而倒叙相对于西方运用甚少。本文试以《红楼梦》为个案分析,探讨其时间倒错上的具体类型、在文本中的叙事功用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首部长篇小说《相助》自2009年出版之后,好评如潮。目前国内对于该小说的研究还相当空白。小说主要写的是一个有作家梦的白人雯小姐和两个黑人女佣艾碧莲和明尼,为实现梦想、改变生活,敢于冒险开始她们的变革之路的故事,表现了关爱弱势群体,升华种族观念,实现精神救赎的主题。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多角度叙事相结合的叙述模式,从叙述视角解读《相助》,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寻求对苦难的超越,表现苦难生存背后的美与价值,是苦难叙事的魅惑力所在"。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对苦难的关注度,也影响了他对"苦难"诠释的广度和深度。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四大悲剧不仅寄托了作家本人对各种人生困境的理解,更诠释了西方的悲剧精神。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两位作家作品中的苦难叙事。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是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历史产物。英国作家在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方面存在一些深刻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复杂的差异。探索这些相似和差异,对于当今后殖民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叙述视角"是理解小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结构与内容的表达,也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运用叙事理论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叙述视角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更具有意义内涵;不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是内容的呈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对叙事视角的探索与运用,呈现了文本形式和故事内容相互依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审美敏感。  相似文献   

7.
"戏仿"是中国先锋作家"反话语"叙事革命的一种重要叙述策略。在先锋作家的"纯"文学想象中,戏仿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实验,更是一种话语形式和审美范型。然而,当这样的实验被重复并成为新的叙事准则时,戏仿便可能转而被"经典化"。  相似文献   

8.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叙事时间是叙事文本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表现了作家对叙事进程的安排。作家的时间观念和文本的内在情节要求决定了作品叙事时间上的概略、减缓甚至停顿等特点,表现出叙事节奏的轻重缓急。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考察对象,从厘清叙事节奏的角度分析冯梦龙对宏观时间和微观时间的处理方法,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叙事时间把握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第三册第二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另一篇是中国作家杨绛的叙事散文<老王>.  相似文献   

11.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大众化"问题是在理论上探讨过同时在创作实践中也始终存在的事实,但对于什么是大众化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左翼主流作家、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作家和八九十年代的一大批作家都对平民大众生活表示了关注,其创作都具有明显的大众化倾向,但因理解的角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隐藏在文学大众化表象之后的分别是意识形态启蒙叙事、世俗化日常生活叙事以及个人化叙事等不同叙事诉求.  相似文献   

12.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4.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因此而成为许多中国作家学习的案头书和范本。范稳创作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在模仿《百年孤独》同时,也极力创新。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从魔幻叙事的角度切入,分成魔幻时空叙事、魔幻事象叙事和魔幻叙事手法三个部分来论述《百年孤独》与《水乳大地》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16.
因为时间的不可逆,任何事件的表现形式都是唯一的,因而传统的历史文本就被认为是这一唯一呈现形式的复制品,并对它产生了毫无戒心的心理依赖,也就是认为历史文本是已发生事件的镜像,是真实的。然而,新历史主义认为,事件是真实的,但经过叙事者"加工"后呈现的叙事文本却与文学文本一样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者因为视角、立场等的约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叙事在此表现出强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中,平民小说形成一条主线,其中一批叙述平民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者、英雄的"革命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传统。"红色"叙事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下多元化的小说创作中,"热情"、"歌颂"等叙事基调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坛中,对存在的反思已成为作家追逐的主题,在众多的作家中,红柯以独特的姿态反思存在,独树一帜。红柯小说不注重结构的经营,散文式随意的构置,不仅没有削弱小说的故事性,反而增加了小说自身的张力,彰显了红柯反思存在的独到。《美丽奴羊》恰恰代表了他这种独特,它以有意味的结构组合,独特的消解意识和诗意化叙述,充分展现了红柯对生命永恒的执著和对存在的深深思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界关于时间与叙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从此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丰富了创作者的表现技巧,也优化了评论者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文坛一道新奇的风景线。陈忠实的《白鹿原》堪称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经典范本。“时间”对其全书叙事的意义十分重大,作者通过对“时间变形”娴熟巧妙的运用实现了叙事“陌生化”的多方突破。  相似文献   

20.
《暗算》在英雄主题、叙述策略、语言的组织上,都对当下军旅文学的审美视野进行了挑战。英雄的私语化描述,饱含情绪的主观化叙述,正奇语言的混杂,都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为此《暗算》也带来了迎合世俗文化消费的质疑,但新的叙述方式为军旅文学创作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借鉴和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