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不动产物权制度,其一直作为习惯法制度为民间广泛使用,直到明朝正式入律,至《中华民国民法典》物权编颁布施行后,传统典权制度才完成了向近代典权的蜕变。2007年的《物权法》并未规定典权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典权制度丧失了价值没有生存发展下去的土壤了。典权制度在民事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缓和物权法定主义,将习惯法上的典权予以承认,使其作为习惯物权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不赞同典权是权利乃至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或特种物权的观点,主张其不过是一种交叉、混合的契约关系罢了。因为从典权产生的基础或原因上看,"物权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其中哪一种学说,皆因其只重一点、不及其余,特别是不探究典权产生与发动的法律基础与事实,因而难免片面,不能自圆其说。在我国民法不承认物权行为之独立性与无因性的情况下,现行《物权法》不明示典权规范及其性质或许有典权并非权利及物权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章认为,房屋典权是我国现有的、惟一的典权形式。它属于典型的用益物权,它具有用益性、占有性、独立性的法律性质。但由于我国立法等方面的原因,房屋典权的用益物权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研究房屋典权,必须明确其涵义、剖析其法律性质,对于房屋典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乃至于对我国的物权立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物权制度,与相关法律关系比较,典权制度在内容和功能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典权人对不动产使用、收益内容的充分程度,体现了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和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典权制度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如何使典权有效融入现今民法体系,并合理保留其原有概念,向来为学者间争议之焦点。基于我国国情的考虑,重建典权制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也是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制度的需要。就此,探索了中国典权之存在价值及真意,剖析了典权的意义、比较了典权与相似法律制度的异同,阐述了其现代复兴价值,提出了重建典权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种担保是否为民法(尤其是民法典)所明确规定,可将其分为典型担保与非典型担保,后者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在于弥补前者的缺陷与不足.随着我国担保物权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等非典型担保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然而司法实践中遭遇的法律障碍使其陷入发展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与物权法定原则、禁止流质契约规则、物权公示原则的冲突.司法实践中,应对非典型担保进行重新定位,通过缓和适用物权法定原则、有限解禁流质契约、统一物权公示制度等途径完善我国担保物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物权立法是世界民法典的立法潮流,我国必须借鉴世界物权立法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物权立法的现状,完善我国物权立法。在完善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物权立法的基本原则,在物权立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从居住权制度的源流看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删除了草案中有关居住权部分,其中的原因是仅仅为少数人利益而创设一种新的法律制度不合适。从居住权的源流、各国的继承以及我国社会现实的考察,居住权制度除了保护离婚妇女和保姆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外,还具有满足人们利用财产多样化需求的功能。物权法虽已制定,期盼势在必行的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居住权制度能够在民法典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学实践在物权法以及《海商法》领域与国际海商法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匹配,《海商法》对提单有关规定导致记名提单与不可转让提单在法律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使记名提单与海运单在其法律性质上被等同看待。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必须确立物权法律制度,对提单的定义必须作适当的修改或单独对《海商法》中的记名提单、海运单以及电子提单等进行立法,使提单作为国际贸易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物权性单证。  相似文献   

11.
物权行为具备转移物权之合意及交付或登记二项要件,缺一不可。物权行为理论以物权行为的独立和无因性为支柱。无因性的存在,使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受到挑战。而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是物权行为理论合理化的必然。中国民法典应该吸收物权行为理论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先占,即先于他人占有而取得该物的所有权.作为取得物权的一种基本形式,先占制度在物权理论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让人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物权法>竟对其只字未提,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矛盾与缺失,使得我国的民事法律自相矛盾,与外国法律也无法对接,更是在实务中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盲区.诚然,现阶段建立先占制度可能会面对一些问题,但是因噎废食必然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物权法》明确了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制度。作为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相对于《担保法》关于担保制度的规定,《物权法》除了对我国现行担保物权制度中担保物的范围予以确定之外,还新设了一系列《担保法》中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担保物权,对物权担保制度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规定。深入理解《物权法》关于物权担保制度的新规定,既有助于市场经济主体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又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利用和实现担保物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物权制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物权制度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法乃至法治化水平的标尺。我国古代法建立了物权客体动产与不动产相区分的分类保护制度,以土地不动产所有权的保护为核心,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逐渐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的保护,并建立了遗失物、埋藏物、漂流物等动产所有权的保护制度,动产善意取得及保护制度,孕育并发展完善了我国特有的永佃权、典权制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物权制度,为我国近代和现代民法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丰富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法用益物权是旧中国物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国物权立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剖析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较详细地探讨了传统民法用益物权之地上权、地役权、典权与我国民法中之土地使用权、相邻权、英权的联系与区别,旨在吸收借鉴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合理因素,加快我国物权法的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6.
葛旭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62-63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其旨在保全以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请求权,赋予该请求权物权的排他效力。试图以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预告登记制度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揭示预告登记的性质、效力及失效等问题,并就此提出构建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典价在银行利率决定下有一个浮动空间,这个空间中,采取典权方式,对于资金需求者和房屋使用需求者而言,是双赢的局面;同时,典权也可以作为一种合法的避税手段,在中国现实社会中,还可以满足人们多种不同的需要。从物权法体系上看.缺乏典权制度,物权法内容是不完整的,不规定典权,只会造成人为的法律漏洞.不利于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动产交易中的违约行为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现象屡屡发生,为保障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我国制定的将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新设立了预告登记制度,该制度引起了我国法律理论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从物权登记制度的历史渊源、性质、价值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中国与德国的预告登记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物权登记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部分。基于其具有的能通过对各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归属和利用来调整与影响社会生产过程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所以我国应该重视物权的系统立法。同时,目前的物权立法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缺陷,而物权制度又已呈现若干新的发展趋势,要达到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目的,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便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试析典权废除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权制度在我国的出现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当这样的环境改变之后,典权制度能否适应,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典权制度本身的产生、性质、特征出发,透过这种属性上的规类,着重典权制度的功能,并以此为基础,从典权制度的弊端、典权存在的环境的改变、典权制度功能的可替代性三个方面论证废除典权制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