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赏析中唐李贺《苏小小墓》和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弃妇》的基础上发现二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用同一旋律创作出了同样的"弃妇"诗歌意象。"弃妇"是诗人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实形象化身,是诗人主观化的幻想,是诗人气质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小芳 《文教资料》2007,3(29):15-17
初期象征派诗人以自身的探索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初期象征派诗人不再在时代现实中寻找诗意,而是转向了内心世界,诗成为他们心灵情感的记录,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袒露了他们真实的灵魂。从诗与现实的关系转向诗与心灵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他们的探索比同期其他诗人更深入。  相似文献   

3.
正霍俊明认为:"诗歌是维持纷乱世界中内心平衡的装置,诗歌必须维持内心的记忆和对生存现场的持续发现和命名。诗人必须具有担当情怀、语言良知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应该说,他对诗歌观念的这一界定体现出了很强烈的圆融个体与现实存在和历史想象之间关系的色彩。由于以上三者之间并不是一个自足的三角关系,所以它需要诗人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把握来加以实现;同时,由于诗人强调  相似文献   

4.
宋金"绍兴和议"缔结之后,淮河成了宋金使节交聘的必经之路,南宋使节在渡淮出使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使节诗人渡淮的诗作,探析诗人的内心活动。其复杂的内心情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边塞之感与沦陷之痛、翘望恢复与批判议和、行旅的辛苦与归国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抒情诗。西方诗学认为抒情诗表现诗人封闭的内心世界,诗人无须从外境出发去寻找诗的源泉。中国诗学认为抒情诗的源泉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诗情是由外境触发的,诗人的想象也离不开外景,诗人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  相似文献   

6.
<正>《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读懂诗歌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隐”与“仕”的矛盾冲突是大部分诗人的痛苦根源,王绩、苏轼、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无一例外,他们将深刻的感悟付诸笔端,用坎坷的命运铸就不凡的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隐”与“仕”的纠葛,感受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不仅有抒情的追求,还有叙述的维度。诗歌是生命的审美体现,诗人借助诗歌,呈现对现实生命的情感与体验,这就有一个视角问题,即从哪个角度,将它生化为诗歌。这时,诗人处于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视角就是诗人在两个世界的立足点。诗人只有确立立足点,才能很好地驾驭诗歌。进一步说,诗人把内心的情感浓缩于意境,叙述视角就是诗人呈现意境的特定角度,也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方式及内在情感的传达方式。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觉、外视觉。  相似文献   

8.
正诗歌是一种表达,是对世界对人性的表达。诗歌的表达比其他文学体裁更直接凝练,更形象丰富,尤其是诗人独特的隐喻世界更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和探索。《再别康桥》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诗作。本文试图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发现诗歌独特的隐喻含义。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实则是告别圣洁的母校和那关于理想、青春、爱情的甜蜜往事。"新娘、水草和彩虹"三个比拟,对应隐喻的正是"爱,自由和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正"诗歌是链接精神、情感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媒介。随着社交媒体和新闻对文字语词的侵蚀,我们正在慢慢失去对它们的掌握。诗歌是赋予文字力量并进一步给予生活力量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形塑生活,诗歌是一种抵抗的形式。"1982年出生的巴西诗人弗朗切斯卡·克里切利是巴西年轻一代诗人在国际舞台上最有知名度的一位。近日,她来到上海民  相似文献   

10.
李贺与波德莱尔,作为两个民族不同时代的杰出抒情诗人,一个被余光中先生认为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象征派、意象派的极具现代性的诗人,一个在一般意义上被视为西方现代象征派诗歌的鼻祖.他们在人生经历上有着相似性,在诗歌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某种一致性.这绝非偶然,而是文学艺术创作规律作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顾城和舒婷是新诗潮朦胧派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的本质,他们的诗歌能够通过一种现实意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并注重内心情感的的宣泄与抒发。在对待人性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上,顾城秉承着"童真"宗旨,用孩童的口吻倾吐自己的情感;而舒婷则是用女性特有的"爱"与"情"来书写浪漫情怀,感化人性。本文以新诗潮中代表性诗人顾城、舒婷为例,展现当代文坛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正古代的诗人不仅认为"诗言志",也认为"诗缘情",前者是一种政治理想,后者是一种生活情趣。在追逐名利的同时,诗人们又憧憬着超脱现实的生活,渴望在现实世界里开辟出一方心灵的净土。抒写闲情逸趣的诗歌就这样应运而生。"闲适"是一种创作心态,是古人在跳脱冗杂尘世,功名利禄的藩篱后,反观生活的静谧与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自白派诗歌代表人物罗伯特·洛威尔在他的诗歌《臭鼬时刻》中,用平易的语言、自白的方式叙述了当代信仰危机、道德滑落的美国民众生活。诗人笔下的世界是个充满着欲望、精神荒凉的世界,诗人在表述自己内心彷徨、郁闷、痛苦的同时,又鞭笞了喧嚣、狂躁、处于精神危机的当代人类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14.
简显鹏 《文教资料》2009,(18):12-14
城市、道路、高楼、宴会是<古诗十九首>中四个主要的空间意象.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分析,我们看到,空间意象既关乎文本本身又关乎创造文本的语境.它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寄托着"我"的特定空间体验,不失为打开诗人心灵世界和诗歌文本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国象征派先驱之一的诗人魏尔伦早已享誉世界诗坛,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并继续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然而大多数普通读者对这位法国诗人王子的了解却并不多。因此,本文作者愿通过他的几首小诗来管中窥豹,介绍他的诗歌主张及其主要诗歌特点,并简要回顾一下他在中国80多年来的译介之旅。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西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长河,波德莱尔和李金发这两位诗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波德莱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创者,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中国诗人李金发深受波德莱尔的诗风的影响,将象征派引入中国诗坛,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之一。两人虽渊源颇深,但由于中西现代主义诗歌诞生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不仅决定了现代主义诗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而且也从根本上注定在中西诗歌现代性特征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拟通过揭示两个诗人在各自创作上差异,来展现现代主义诗歌的中西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目标】1.品读关于思乡的诗歌,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2.分析诗歌不同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抒情形式。3.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无论是忧伤、悲痛,还是哀叹,都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的回归。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离骚》“巫成降神”一节是诗人正准备去国远逝之前内心矛盾的真实反映。通过巫成降神,诗人展开去留矛盾。巫成的劝留。更加激发了诗人对楚国黑暗现实的揭露,形象而又深入地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勃莱以政治题材诗作《遍体灵光》而成名于美国诗坛,该书出版后第二年就斩获国家图书奖,这在政治诗歌历来遭人讥讽而处境尴尬的美国文学史上可谓破天荒的大事。勃莱以为,诗歌源于现实,渗入人的内心,诗人要履行其基本的社会职责。他的政治诗歌是以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为其主要题材,他针贬时政,高扬反战大旗,并一度成为反战先锋。在政治诗歌创作上,他主张政治诗歌首先是诗歌,是艺术,而不是政治口号或媒体报道,它应跃入整个民族的深层内心世界,反映民众的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主要的诗歌流派,他们在自身发展嬗变的过程中,经历了对西方文学艺术养分和传统古典诗歌的双重吸收和融化,构建起自己的审美追求与抒情模式。他们力求划清诗与散文的界限,提出了西方象征派诗人所倡导的“纯粹的诗歌”建设的主张。提倡诗的暗示及情绪的流动性和完整性。这些包含对于新诗自身成败教训的艺术思考的主张,奠定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