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寸之地     
1.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2.—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打败曹操手下大将曹仁。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 3.曹操打听到刘备的军师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自己身边来。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他。 4.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扣押,挥泪告别刘备。他说:“现在失去母亲,我方寸已乱,没法再帮助您。恳请与您告别!”  相似文献   

2.
冷月高挂,寒风萧瑟。这是个冬季的夜晚。徐庶彻夜未眠,坐于摇曳的烛光前,手中紧握着早上母亲从许昌捎来的书信,凝望着烛泪淋漓的烛台。窗户被寒风吹得呼呼地颤抖着,披风从他的肩上滑落下来,他丝毫没有察觉。他双眉紧锁,在前厅踱着步,烛光把他瘦长的身影映在竹帘上,幻化成大江中翻腾的浪涛,他像置身在船的颠簸中,晕乎乎不知所以然。徐庶再展开从曹营捎来的家书,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子心急如焚的呼唤:“吾今命若悬线,操若得汝降,能免吾死,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徐庶是有名的孝子,读罢家书,归心似…  相似文献   

3.
耀眼的流星     
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徐庶这个艺术形象呈现出一种古典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比历史人物徐庶丰满得多,生动得多,这大概是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相似文献   

4.
三年前,位于南漳县城区徐庶庙村的徐庶小学并不因为冠以三国名士徐庶之名而免遭家长的冷遇,学校条件差、质量差,导致家长宁愿舍近求远、交纳借读费让学生跨片上学。这所在城区布局调整中保留的学校是一片惨淡的景象。2003年,在民选中脱颖而出的贺青,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挑起了徐  相似文献   

5.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不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但却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社会上有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便可见这个人物影响之深远。《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和  相似文献   

6.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是怎样为刘备所识?这举荐人才的第一功,应该归于“回马荐诸葛”的徐庶。故后人有诗赞曰:“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诸葛素有大志,在卧龙冈结草为庐,耕读待时,“每自比管仲、乐毅”,常怀用世之心,可惜“时人未之许也”。当时,徐庶被曹操伪造的家书骗去许昌。临行,刘备一送再送,徐庶已去远,刘备仍凝泪而望。忽然,徐庶拍马而回,只为了一件事———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将信将疑,问徐庶:“此人比先生…  相似文献   

7.
徐庶,才学与诸葛亮差不多,水镜先生劝他跟皇叔刘备干。徐庶投了刘备,出手不凡,指挥几千人,第一仗就杀了曹操两员战将,第二仗消灭曹仁25000精兵,还巧夺战略要地樊城。  相似文献   

8.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象。其神秘性主要表现在:方得刘备的重用却离开刘备而进曹营、在其母因反对他进曹营而自尽后却长留曹营、既长留曹营又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等情节之中。要揭开这一神秘色彩,必须剖析徐庶进曹营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9.
谋士徐庶可怜刘备得了鼓胀病,只得推荐隆中的诸葛亮。(刘备如此大贤,不知有夫文凭?)  相似文献   

10.
(一)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之军师徐庶因受曹操持母之挟,不得已离开刘备投曹操。徐庶走的那天,刘备如丧考妣般地痛哭,之后命人砍光新野城郊外的树,因为那些树挡住了他了望徐庶远去的视线,之后又独自在寒风中吟唱《洛神赋》,之后城中的民众陷入一片恐慌中。新野城中的民众之所以陷入恐慌有三个理由:一,他们仁慈的主公原来是个玻璃,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们恐慌;二,新野城的民众有很多是俊男,怕被刘备看中而恐慌;三,新野一向以俊男多和蚊子多而闻名,《伤寒杂病论》上说蚊子的叮咬是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之一,使得大家恐慌。数日来,街头巷尾的阿…  相似文献   

11.
岳伍 《语文新圃》2009,(9):27-28
每到岁尾,照例,单位又让写个人总结了,德能勤绩啊。不知怎么地.忽然就想起三国时代的徐庶来。徐庶这个大人才。曾在刘备那里干过,干的好端端的,硬生生被曹操给“挖”了来。来是来了,可是也就天天上个班,混点馍馍卷卷之类而已,那么,该怎样给徐庶打考勤跟他算这个“年底”的总账?恐怕还真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2.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乎、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相似文献   

14.
三顾茅草屋     
因为老母亲被人掌控,再加上曹操的高薪利诱,徐庶终于决定跳槽加盟孟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对于百废待兴急需要管理人才的玄德鞋厂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不过,在向董事长刘备递交辞呈的同  相似文献   

15.
正春风十里,不如坐下读书。如何在这样的好时光里高效阅读呢?下面历史名人的读书法值得借鉴。诸葛亮:"观其大略"三国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石、徐、孟三人读书"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而诸葛亮读书却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死记硬背,而是撷取精华。陶渊明:"会意"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  相似文献   

16.
不要等刘备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国演义》,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隐居襄阳期间,结识了一群隐士,其中有隐居避乱,养性全身、不肯仕宦者如司马徽、庞德公,有隐居求学,关心时事、后来出仕曹魏的徐庶、庞统等人。诸葛亮与他们交往,深受影响,其成才与襄阳隐士群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许多同学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大的劲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章说的是什么。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去读懂文章。读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经验古人早就给我们总结过了。诸葛亮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书记载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不会陷入某一局部问题中而不能自拔。相似的道理苏轼也深有体会,写下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文言文中,不少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往往将古人的名字、号及其他一些称呼弄不清楚。例如:《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中的“陈康肃公尧咨”,《隆中对》“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中的“徐庶元直”等等。学生在自译时感到很棘手,因此,有必要谈谈古人的署名和称呼。现代与古代称呼人的名字是不相同的。现代一般是指人的姓名,而古人的名和字则各是一个称呼。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这里的  相似文献   

20.
《曹孟德横望赋诗》一文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此文虽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几回的一段文字,但却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洗炼,人物形象突出,自成小说的典型格局,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一、结构美赤壁之战前夜,南北对峙之时,孙刘联合抗曹,积极筹划赤壁决战,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曹操为解北兵不习水战之嫌,用庞统连环计,将战船以铁环连锁,自以为得计,却不明战事的许多精细变化。此文开头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自遣徐庶去后”(徐庶洞察赤壁之战全局,胜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