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华北自治运动”是 2 0世纪 30年代中期 ,日本军国主义者假借“自治”之名 ,在华北制造傀儡政权的运动 ,是日本侵略者推行“华北分治”政策的手段。从日本侵华政策层面和运动本身考察 ,1 935年 1 2月并非“华北自治运动”的下线。 1 937年 4月 ,日本内阁抛出《对中国实施的策略》 ,标志着“华北自治运动”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从1931年9月到1937年7月,日本侵华政策可分为:武装侵占东北——政治经济“亲善提携”——“华北自治运动”——发动全面战争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名为自治,实为强夺;号为运动,实为威逼”。①它的战略意图是在华北建立一个在日本统治下同伪“满洲国”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即“防共亲日满地带”,以便“任其操纵利用,在不引起列强实力干预的情况下,达到蚕食中国的目的”。②无疑,侵略和控制华北是“华北自治运动”的核心和目的。 渗透和分裂华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国策。在日方看来,华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4.
“一二·九”运动,是我国学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和里程碑,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是重要支柱之一。它和当时的其他学校一道,在这个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运动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 45年前,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931年的沈阳事变,开始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共独占的殖民地的阶段。在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下,1933年起,日本又大举向关内进攻。3月,热河事变,国民党将领不战而弃承德,热河沦陷,日军逼近长城。5月,塘沽协定签订,造成日本吞噬华北的局面。 1935年的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的重大步骤。“何梅协定”、“香河事变”、“冀东自治”、“华北五省自治”……日蒋狼狈为奸,大小汉奸粉墨登台,一幕幕侵略与卖国的丑剧在紧锣密  相似文献   

5.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继1932年炮制伪满洲国之后,在华北扶植的又一傀儡政权。当时被人们讽之为“第二满洲国”。它是华北最早出现的伪政权,是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从武力侵略暂时转变为“政治谋略”,策动“华北自治”阴谋的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炮制日伪政权以维护其殖民统治的发端,为日寇全面进攻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重温这段历史,对维护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屈辱和分裂祖  相似文献   

6.
<正>四、冀东伪政权的出笼,“自治运动”的丑剧愈演愈烈土肥原贤二等逼取“华北自治”在11月21日以后,更见猛烈。综其逼取的策略,可分以下四种:(一)缩小五省范围,专注冀察两省。(二)阻止南京大员北上,孤立宋哲元。(三)收买流氓,纷作“自治”请愿。(四)屯集天津驻军各地队伍,增加压力。第一种工作,自以宋哲元、商震为对象,故11月20日,土肥原贤二追至天津,再促宋哲元单独宣布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之际,国民党政府却高喊什么“先安内、后攘外”和“睦邻邦交”,继续实行对内镇压,对外屈服的退让政策,失败主义”的空气笼罩着华北,就在这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它唤醒了人民大众,挽回了民族自尊心,鼓舞着人们的斗志。以“一二·九”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8.
1925年五州运动掀起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浪潮。从全国各大都会到偏远的城市,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罢工、罢课、罢市的反帝斗争,甚至广东、河南等省分的农村也捲入这个巨大的波涛中来。就在这时,“打倒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成为全国各革命阶层人民一致的呼声。特别是,在这样巨大的浪潮中,中国工人阶级以坚强的团结力和奋斗力,及时地领导着中国革命运动向前发展,更使帝国主义惊慌失措。帝国主义为了缓和它们在中国所面临的危局,便举行了所谓“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这两个会议自  相似文献   

9.
张北县是张家口通往坝上各县和内蒙古部分县的必经之路。这里从古至今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侵华后立刻瞄准了这块地方。1934、35年,日军在这里制造了两次“张北事件”,为全面侵占华北,实现其所谓“华北自治”建立第二个“满洲国”闯开了大门。从此,张北变成了日军实现“华北自治”的必保重地,摆开修筑军事工事的战场,企图建成摧不烂、打不垮、夺不走的阵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遭到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的对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紧密团结,英勇奋战,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0.
何谓“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相似文献   

11.
1917-1928年间,阎锡山领导了一场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村政改革和村治建设运动,史称“山西村治”。这一运动前后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阶段。在此期间,山西各地农村建立起了各种村自治组织和制度。“山西村治”具有将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进行整合的基本特点。它坚持了具有高效动员力的中国传统强势行政,首次创设了区乡一级国家行政和具有自治与“官治”双重性质的行政村,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制度缺陷和因受宏观社会环境限制而产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从对日本逐步侵华、中国东北和关内的关系、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以及193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外政策的转变的具体分析,批驳了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重新评价了“华北事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华北的猖撅走私,是它侵华政策的产物和侵占华北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华北。同时积极实现对华北的侵占,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动用武力、玩弄骗术,培植和策动第五纵队进行分裂、颠覆、暴动以及大搞“独立”、“自治”等丑剧的同时指使大批日鲜浪人在华北进行猖撅的走私活动,妄图扰乱中国金融、动摇中国财政、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破坏中国海关行政统一,配合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活动来实现对华北的侵占。  相似文献   

14.
汪伪政权的“新国民运动”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为支持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就极力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方针。汪精卫为了适应日寇加强对沦陷区控制和掠夺的需要,为了强化其伪政权,所以仿效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故伎,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发起了一个“新国民运动”,翌年元旦又抛出了“新国民运动纲要”。  相似文献   

15.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说”为基本理论的治史实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本文拟从他对历史知识的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历史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等来探讨他治史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李琼 《历史学习》2004,(3):10-11
所谓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它决定着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  相似文献   

17.
《塘沽协定》与“何梅协定”之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5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代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何应钦的全权代表与日本关东军的全权代表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以实现“华北自治”为目标的“何梅协定”的出笼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了。但时至今日,《何梅协定》之有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协定,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日本的史学界,依然歧议纷呈。因此,有必要将《塘沽协定》及“何梅协定”这两个臭名昭著,实质上是因与果或始与终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的条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了解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侵略而不择手段的种种卑劣行径,以及国民党政府为了反共和排斥异己而一步步陷入卖国妥协深渊的并非完全甘愿的丑恶嘴脸;对“何梅协定”得出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韩小鹰 《神州学人》2000,(10):29-29
贪污腐败,业已成为新千年之始国际和国内的首选“难症”。 既为“症”,应有“药”。各方贤达纷纷开“药方”:速效的、慢效的,治“表”的、治“本”的……。而笔者认为,真正能解此“症”的“良药”应只有“一味”:速效且又“标本兼治”的“法治药”。 为何是“速效”?因患的是“顽症”。为何“标本兼治”?因非此,则无法“根治”。为何应“法治”?因这是唯一有效的“反贪”武器。 所以,对中国的“反贪”,笔者总的观点是:只有从体制上、从“源头”上、从综合治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教育、思想文化,等等)上和从治“本”…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它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文学革命运动。其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已为六十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五四”文化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两大旗帜,对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思想战线上有力地配合了“五四”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之治”是实践、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包含中国之“治”、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三层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国家治理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软治理”。将“中国之治”的价值理念、制度逻辑、生动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进国家治理共识和培育国民政治素养。“中国之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历史教育、法治教育、时政教育进行,并从理念创新、队伍建设、内容拓展、载体选择等方面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