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和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EmimOAc)两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对玉米秸秆的溶解和再生情况.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手段分析溶解前后秸秆的化学结构与结晶结构.结果表明,秸秆纤维素溶解再生后结晶度变低,热稳定性也略有降低;离子液体是秸秆的直接溶剂,秸秆在其中并未发生衍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造影剂的颗粒度,减少血池造影剂透过血管壁向组织间质渗出,影响血池造影剂的造影效果,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了三碘苯酚乙基纤维素微球,研究了三碘苯酚与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比对微球成球性、粒径以及载药量的影响,发现两者的质量比为1∶2时成球性最好,所得微球为规整的球形,微球粒径最小,平均粒径D50为3.68μm,载药量为41.4%.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羧甲基纤维素(CMC)聚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丙烯酸(AA)/羧甲基纤维素=10,引发剂(硫酸铵)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分别为单体的0.0014倍和0.0015倍.吸胀平衡后,将CMC聚合物在400~450℃下完全灰化16h,消解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聚合物对Zn2+、Cu2+、Pb2+、Cd2+、Cr2+、Ni2+和M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MC聚合物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其吸附量随着溶液pH值和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pH为9时达到最大;并且CMC聚合物对Pb2+和Cu2+的吸附量要大于其他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淀粉、纤维素的演示实验7-5(纤维素的水解)中,是用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放入试管,加入几滴90%的浓硫酸,用玻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加热煮沸。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塑料吸管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制备出一款环保型易降解的玉米醇溶蛋白吸管产品.本文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研究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山梨醇和甘油等辅料对吸管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山梨醇、甘油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正交实验,通过检测吸管的拉伸轻度、感官分数、规格尺寸偏差和质量偏差等指标,确定了吸管的最佳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玉米醇溶蛋白吸管最佳成型条件为95%乙醇700μL,羟丙基纤维素0.25g、聚乙烯吡咯烷酮0.60g、山梨醇60μL、甘油50μL.在此工艺条件下,玉米醇溶蛋白吸管获得拉伸强度较高,感官较好,且吸管的规格尺寸和质量均符合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6.
模板技术是制备介观尺度下具有多重结构材料的简单有效方法。本工作围绕纳米微球及其组装结构,一维纳米纤维及其组装结构而开展。其中重点关于核—壳结构凝胶微球的制备,并以此为模板制备包覆复合微球和中空微球,实现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特征尺寸的控制。通过化学改性对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体微粒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单分散凝胶粒子。以核—壳结构凝胶粒子为模板,制备了二氧化钛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及其中空的二氧化钛粒子。发现在无机前体的溶胶凝胶过程中,电场能诱导复合粒子表面形成贯穿的多孔结构。同样思路,制备了二氧化硅、导电聚苯胺及其复合的核—壳结构和相应的中空微球。对聚苯乙烯胶体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核—壳结构的胶体晶凝胶。以此为模板,与第二种具有响应特性凝胶进行复合,得到了敏感特性的胶体晶凝胶。并研究了此复合凝胶的形态及外场响应特性。以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制备一维结构及其阵列体系。通过调节孔的润湿性,调节一维结构的形态(纤维或中空结构)并可调节双组分核—壳结构纤维的内外相相反转。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当今家具生产中木质家具的涂装程序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其中的个别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为中小型木质家具生产厂家在制定家具涂装程序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对影响粒径及其分布的各种因素,如单体、引发剂、稳定剂、分散介质以及反应温度等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大粒径微球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微球的粒径增大,分散性变宽;增加稳定剂的量,微球的粒径减小,分散性变窄;此外分散介质的极性和反应温度的影响也很明显。通过合理调节各种影响因素可制备理想粒径和粒径分布的PMMA微球。  相似文献   

9.
采用锐孔法,以羧甲基壳聚糖、阿拉伯胶和海藻酸钠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啶虫脒缓释微胶囊,以微球的药物包封率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啶虫脒与羧甲基壳聚糖质量比为1∶1、海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3.00%、氯化钙溶液质量分数为3.00%、质量分数为3.00%的阿拉伯胶溶液25.00 mL.所得微球对啶虫脒的释放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纸张的化学组成谈图书、档案资料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图书、档案的主要材料纸张的主要原料为种毛纤维、韧皮纤维、树皮纤维、木质纤维、茎杆纤维等五大植物纤维类,而植物纤维主要是由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构成,其核心是纤维素。这些物质都可能因氧化、水解等作用而被破坏。纤维素分子是由β-葡萄糖分子脱水而成的长链大分子结构。可以通过辐射接枝提高纸的强度、控制图书、档案库房和阅览室的温度、相对湿度、光强、空气洁净度、图书密封、放置药物等方法防止纤维素的氧化、水解和纸张虫霉等破坏。  相似文献   

11.
在粮食生产中,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大而分散的化肥面源污染、土壤结构变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北方的粮食生产中小麦占较大比重,为此,我们进行了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养分和相关施肥技术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认为,结合小麦产量目标制定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因地补施钾肥等合理施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面源化肥污染,促进"绿色革命",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提法获得苗期、抽薹前及抽薹后的金乡大蒜秸秆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进行抑制效果的研究,以了解金乡大蒜秸秆浸提液的抑菌作用,为解决废弃的大蒜秸秆问题提供参考.试验采用2因素多水平3个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苗期和抽薹前及抽薹后的金乡大蒜秸秆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菌生长都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苗期和抽薹前秸秆浸提液质量浓度分别达到60mg/ml和140mg/ml时黄瓜灰霉病菌生长被完全抑制;抽薹后的秸秆浸提液在质量浓度为140mg/ml时没有出现黄瓜灰霉病菌生长被完全抑制的现象,在20mg/ml至140mg/ml之间对黄瓜灰霉病病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比较,在浸提液质量浓度20mg/ml时黄瓜灰霉病病菌菌落直径则显著的短小.  相似文献   

13.
以地热砂岩回灌中存在的物理堵塞问题为研究背景,开展微小颗粒在含水多孔介质内运移特性的渗流实验研究。通过圆管中填充玻璃珠构造多孔介质实验段,搭建含微小颗粒流体在多孔介质圆管内的渗流特性实验台。对比研究颗粒直径dp分别为12.96和22.81 μm、多孔介质平均粒径Dp分别为408.9和659.2 μm、含颗粒流体质量浓度在0.3~2.0 g/L范围下,颗粒在多孔介质界面处及内部各段沉积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dp=12.96 μm时,颗粒在多孔介质内部的沉积量远大于在界面处的沉积量;当dp=22.81 μm,流体浓度C<0.3 g/L时二者相差不大;C>0.5 g/L时颗粒在介质内部的沉积量小于界面处沉积量,且二者差值随着流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筛滤"作用产生。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提供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根据济宁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而完成的。秸秆焚烧使土壤甲螨的类群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玉米样地的影响比对大豆样地更为明显;土壤甲螨的季节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与对照区相比,秸秆焚烧会使群落数量高峰期明显后延;秸秆焚烧使群落的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秸秆——肥料——种植"、"秸秆——饲料——种植"、"秸秆——沼气——种植"、"秸秆——食用菌——养殖"等四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在循环农业中的多重效益,提出了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麦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粮食种类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出土的小麦遗存大多数都已经炭化,但对于炭化的环境和条件尚不清楚。通过室内炭化实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现代小麦进行烘烤,研究小麦的质量、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来揭示小麦遗存形成的炭化条件。200 ℃以下的小麦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小,250 ℃及以上小麦的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大,且有内容物溢出。在200 ℃以下小麦的质量变化主要由于失水造成,而250 ℃以上的质量变化,不仅有水分的失去还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等的失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小麦的表面颜色与粉末颜色的L*值(亮度或者白度)变化几乎同步,两者的a*值(红-绿彩度)和b*值(黄-蓝彩度)变化不同步,但a*值和b*值的变化趋势相似。虽然样品起始时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不同,当小麦完全炭化后,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几乎相同。实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下小麦炭化的质量损失量、颜色变化不同,为理解炭化小麦形成的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 合成的MODIS 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 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和图像解译结果, 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 依据MODIS-EVI时序数据提取的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与统计数据比较其总体精度可达98%. 2008年冬小麦的面积与2004年相比有所增加, 其中山东省增加15%左右; 而北京和天津市这5年里的面积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8.
岩石的吸水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为工程中,而毛细作用是非饱和状态下水分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其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际价值。针对水分运移难以监测的问题,将核磁共振技术用于人工砂岩吸水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T2谱分析样品孔隙水分变化,一维剖面成像获取其水分迁移信息。从实验结果可知,孔隙较大、连通性较好的砂岩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定量计算得到样品一维吸水率约为0.036 8 cm/min1/2。此外,研究发现实验过程中的蒸发效应会对吸水过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与称重法、CT法等相比,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具有快速直观、高精度、信息全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HgCdTe化合物的晶体生长为例,针对竖直Bridgman晶体生长过程,数值模拟了液相区界面处溶质分凝产生的溶质扩散边界层随拉晶速度和初始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拉晶速度从小变大的情况下,相变界面处溶质扩散受到抑制,浓度边界层变得越来越薄;当初始浓度不同时,分凝系数的变化决定了晶体生长过程中析出成分的多少,从而影响到液相区的溶质扩散情况,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溶质边界层有变薄的趋势,并且当初始浓度较大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安徽105国道改造工程中,通过对老路路况的调查与评价,确定以水泥为再生剂对老路进行现场冷再生,并使用重型击实法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各项指标满足要求;现场采用维特根WR2500S再生机进行再生作业并作为基层加以应用,养生结束后进行检测,再生基层强度明显提高,各项指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