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at concepts teacher-educators in India have of the ideal student in terms of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y believe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discouraged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concepts of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rrance’s Ideal Pupil Checklist was administered to one hundred teachers of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in Rajasthan, India. When the sixty-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cklist were ranked, a rank-order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of .76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ranks assigned by the Rajasthan teacher-educators and United States teachers. In general, the Rajasthan Ss emphasize the receptive nature of man and de-emphasize man’s self acting nature more than United States teachers.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策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迎生 《教学与研究》2005,12(12):13-18
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明显不利的影响。社会政策作为支持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化模式,在帮助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鉴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存在着从属性、不完整性、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以及低效性的特点,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应当加快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具公共性、权威性、公开性、利益性、心理性,主要有准则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和补救的公正。我国中小国企在改制中推行“管理层收购”,但国有资产流失,社会补救工作滞后、不力等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效应,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实现社会公正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是当今国际社会研究社会问题所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社会和谐"是我国目前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与社会排斥理论向往的境界不谋而合。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创造消除社会排斥的制度环境,竭力避免强势集团操纵权力,全面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并开放整个社会系统,促进社会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契约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契约论的提出内含有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的因素,虽然它出于主观臆想,但它解决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当前,群体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与政府之间协商机制的缺失,我们应汲取契约论的合理因素以构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树立权由法授、公民社会和尊重民意等理念.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从"文化与社会分层"关系角度,把文化作为一个阶层划分的标识,同时认为消费方式具有社会分类的功能。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与之不同,它强调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发展中轴进而引起阶级结构变化,因而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7.
浅谈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平是现代社会首要的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平的基本理念与规则,才有可能既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调节器、润滑剂。在我国现实条件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次重要举措。为此,需要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保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市综合援助体系,完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立法,实现社保的法制化,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社会回应机制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全球化多元共生、开放、回应与同构的趋势中,中国社会转型与西方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的嵌入而具有非同源性,但中国因工业化、现代化的使然,仍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具有现代性特质的社会分化开始,并凸显出我国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管制模式的内生性冲突。因而在社会转型情境中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重设动力机制、社会机制,而且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制度安排还需要建立一套不断完善的社会机制链才能持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矛盾交织,人们的社会心态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分析探讨社会心态的本质与现存问题,及其有效疏导措施的基础上,认为:在现阶段,社会心态问题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只有重视和关注社会心态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理顺社会情绪,化消极的社会心态为积极的社会心态,才能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持稳定,进而切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政策以克服贫困和消除社会排斥为基本目标,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民主、调整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社会政策在中国的发展,源于解决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强烈需求。为此,需要从科学执政的高度重视社会政策,确立“关注民生”的社会政策目标,积极扩大社会政策覆盖面,并逐步实行社会政策的城乡整合,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1.
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分层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应试”现象是普遍的 ,而非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资源 ,进而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在看到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现实前提下 ,如何保证教育平等 ,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乃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所概括的范围要大于社会进步,当然包括社会进步,它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局域性特别是代价性等特点;而“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主流的、本质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具有总体性、趋势性、前进性、结果性等特点。当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一面。本文还进一步从理论发展哲学、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区别及其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trasts a numb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existing within Adult Education. It incorporat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rom Bourdieu and Williams with case‐study material obtained through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t a South London adult education centre in 1986/87. Bourgeois culture is seen as the exception rather than the rule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provides space for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cultural formulations, but they operate within a predominantly middle‐class atmosphere. Equ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social justice dimension of adult education represent a new cultural formulation, but without further developmental work cannot yet be regarded as significant interventions in a society deeply divided by gender, race and class. While the case‐study material is set in the UK of the 1980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re relevant to the persistence of inequality in many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米奇利和吉登斯两位学者关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是相互融合的,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传统的社会政策对民众福利的保护方式从被动型、事后补救型、消费型向积极干预型、促进型和投资型转变。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也要根据这一创新型政策,通过介入个人、社区和政府层面,来提供适当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应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负担,而应该看作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是要把企业的目标,和党、国家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自觉化解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使企业内部的矛盾不发展成为社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辩证法"思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理论来源问题;第二,哲学与科学基础;第三,相互关系的基本向度.尽管在这三个方面二者都有较大区别,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的转型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优化社会管理结构,大力发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结构由“国家——社会二元结构”向“国家——公共领域_啊公民社会三维空间结构”转化。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府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政府只提供涉及宏观的、全局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局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机构提供,即由社会自我满足。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在于培齐社会个体的公民社会意识。培养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法律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Children need a balanced set of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capabilities to adapt to today's demanding, changing and unpredictable world. OECD countries and partner economies recognise the importance on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re are big gaps between stakeholders' knowledge,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s on how to foster such skills. This paper presents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on how policy makers and schools are currently enhancing and monitoring such skills; and, on the existing gaps between knowledge,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s to mobilise these skill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ointing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stakeholders can do more to better develop and mobilise the skills that drive individual's well-being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paper draws on finding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being published in a full OECD report entitled ‘Skills for Social Progress: the Power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5.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共生理论起源于德国生物学家提出的生物学概念"共生",上世纪90年代胡守均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共生论",并把它发展为的一种社会哲学。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流动,社会问题频发,为了化解社会问题,必须倡导社会共生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取得很多成绩也面临众多的"问题".对于社会问题报道的尺度把握以及对社会心理的引导是新闻媒介应密切关注的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实质上是时政府决策能力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同时也是帮助受众构筑社会认知全景.因此,对该领域的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传播规律,使新闻媒介发挥高水平的舆论功能,对社会心理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