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研究中亚5国生态承载力,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亚5国生态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补给、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像元尺度的生态承载力指数,分析中亚5国2001—2019年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亚生态承载力由西南向北部和东部递增;71.56%的地区生态承载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3.93%的地区呈提升趋势,4.51%的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湿地生态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生态承载力在2003、2006、2010和2016年发生4次突变,干旱是引起生态承载力突变和波动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中亚北部雨养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中亚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影响较大,其影响集中在咸海、哈萨克丘陵、图尔盖洼地及耕作区和绿洲区。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整合利用乌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促进"乌昌一体化"深层次发展,从失配的角度,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的认识,并将生态学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应用到医疗卫生资源研究中。以新疆乌昌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2005-2014年乌昌地区8个县市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造成失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2005-2014年乌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时序演化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高度失配主导(2005-2006)、失配度平稳下降(2007-2009)、失配度波动下降(2010-2014)3个阶段,失配度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结构性特征,整体由高度失配向适配方向发展,空间结构由"V "字形向" M"字形演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内部因素)、地方财政支出和行政能力(直接因素)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及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外部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乌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失配度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森林在全国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西部森林,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政治意义。西部地区应抓住我国正在实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努力完善西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在大力恢复和发展森林的同时,加强森林保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对于生态脆弱地区,探寻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于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云南省昭通市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并对"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昭通市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超载严重,社会资源承载力低且显著超载;2)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尚未充分开发;3)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显著,系统不协调度有拉大趋势。提高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昭通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丽江市是旅游经济依赖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文章以丽江市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到2015十年数据为基础,对其经济脆弱性及障碍因素进行评估研究.通过构建敏感性-应对能力指标体系,运用S/R模型、熵值法、障碍度评价模型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丽江市经济敏感性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应对能力稳定上升,脆弱性呈相对稳定下降状态;旅游总人次增长率是阻碍丽江市经济脆弱性降低的最大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却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主要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7.
论西部生态经济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首先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整合起来,进而建立生态经济模式以解决西部的发展问题。建立西部生态经济模式的思路是:通过一定技术支持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对接;转变开发方式,加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运行;实施产业结构生态化,建立实体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4-2020年省(市、区)面板数据,从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三个维度选取了1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31个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得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东部大部分省份无变化,部分省份排名下降。中部省份逐年上升,排名变化较小,西部部分省份排名下降。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化以及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P 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TFP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在2005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废水排放强度在2010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而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及“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提高老龄化应对能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应对能力的指标体系,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各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应对能力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龄化应对能力也大幅提升;各省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应对能力耦合度的空间格局由最初的北方高南方低,逐渐转变为西北、东南高,东北、北方东中部和长江中上游低。进一步考察协调度发现,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老龄社会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和除四川重庆外的西南地区发展程度较低,东北、长江中上游存在失衡风险。交互机制研究发现,高龄老龄化对倒逼老龄化应对能力提升的作用最为明显;对老龄化加深具有推动作用的因素首先是养老保险对老年群体直接的经济保障,其次是养老公共服务水平,第三是经济水平、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六普》数据为实证依据,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乡村体育场地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城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空间二元结构特征。2)省域全局城乡场地分布表现为,以华东地区为中心向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南与西北地区依次呈递减趋势发展。华中、华东、华南场地占比较高地区城乡场地差距相对较大,华北、东北与西北场地占比较低地区城乡场地差距相对较小,城乡场地分布未能与之匹配。3)省域局部城乡场地分布表现为,邻近省域间多以高高、低低集聚状态分布,具体呈高水平均质性、低水平均质性、凹陷非均质性、凸增非均质性等4种类型分布。省域局部体育场地分布的空间集聚性分异,城乡人均占有场地差异及地区城乡场地的非均衡配比,是导致我国城乡体育场地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根据城乡体育场地分布特征提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场地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场地差距,明确城乡场地规划,促进场地均衡发展等策略,为“十三五”时期促进城乡体育均衡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第30届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表现出明显的综合特征。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和逻 辑分析法,从项群实力特征、区域实力特征、性别实力特征、成才规律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1各个项群竞技实力不均衡,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耐力性、快速力量性等项群实力超 强;速度性、同场对抗性、表现准确性等项群实力很弱。2区域竞技实力不平衡,华东地区最强,华北 地区和东北地区其次,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弱。3性别竞技实力不平衡,呈现出"阴盛阳不强"局面。4 不同项目、不同项群运动员成才年龄存在差异。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经费的效益评价应该从投入效益、使用效益、产出效益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效益的计量表明,教育经费的使用过程因素正成为影响中国公共教育经费配置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各地区效益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地区在使用效益和产出效益上具有优势,中西部地区优势则在投入效益上。应该从使用过程角度提高经费配置效益;提升不发达地区经济,均衡地区内外效益水平;中西部地区要继续利用投入效益优势,同时要同东部地区一道,培植使用效益和产出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西部为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探讨其生态承载力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从影响生态承载力的指标中提取了3个主成分:C1表征系统发展状态,C2表征系统经济效率,C3表征水资源供给。以C1、C2和C3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分层次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得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ECC。结果表明:1995-2004年吉林西部ECC从0.316上升到0.527,但ECC波动性较强。系统经济效率的上升是ECC提高的主要原因,水资源供给能力是ECC波动的首要影响因素,也是ECC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吉林西部所承载人口和经济水平上升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资源环境指数发展缓慢,这将会对未来人口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链接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网站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网站规模极不均衡,规模普遍偏小,但与2000年相比,网站规模有了巨幅提升;网站能见度差距极大,能见度普遍偏低;网站之间链接情况普遍存在,网站间互链密切度较低,但与2005年相比,网站间互链密切度有所提升;文档丰富度差距极大且普遍偏低,信息公开度有待提高,与2005年相比,网站学术性资源和教学资源仍较为匮乏;网站视频、音频丰富度极低。与世界知名体育院校网站相比,我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网站规模、影响力、文档丰富度均普遍偏低,但是我国已有几所体育院校网站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和201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7类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类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呈优势互补状态;2012年辽宁省7类行业均为规模收益递减,吉林省有6类、黑龙江省有3类行业达到规模收益最佳;东北三省6年间TFP变化最大的行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黑龙江省的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吉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TFP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给出东北三省各装备制造业达到最佳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调整值.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电视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特别是落后的西部与世界发达国家及世界教育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西部开发中,充分借助于教育电视加快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知识传播以改变落后的教育面貌,全面快速提升西部民众素质是符合我国实情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综合结果,开展典型区域植物δ15N的研究可以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沿400mm等降水量线测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并将δ15N值与气候环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草本植物δ15N值分布在-5.5‰~15.3‰之间(平均值4.02‰),其中,C3草本植物的δ15N值范围(-5.5‰~15.0‰)比C4植物(-2.85‰~15.3‰)宽,但平均值显著低于C4植物;土壤δ15N值范围为1.42‰~9.11‰,平均值为4.74‰;2) C3、C4草本植物整体以及2种广适性草本植物的δ15N值与经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4草本植物δ15N值与经度关系不显著除外),但与海拔关系微弱;3)植物/土壤的δ15N值均随温度升高呈显著偏负趋势,其中C3、C4草本植物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41‰/℃和-0.39‰/℃,但植物δ15N值随降水增加呈微弱偏负趋势;4)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降水变化后,草本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而在控制温度变化后,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更加微弱。研究表明在水分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温度可能是控制本样带植物δ15N值变化的关键因子,意味着植物δ15N信息可以指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