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代人都面临着如何培养下一代品德的问题,但每代人都面临着其独特的时代特点。我平时除了关注女儿的学习,也有意识地培养其品德,诸如不让她娇生惯养,尊重长辈,有礼貌,增强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公德意识等等。我们认为孩子品德的培养本不是一朝一夕,而需要贯穿于生活、学习的一点一滴,更是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是人的品德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个体上的差异,有效开发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岭 《中国德育》2012,(5):78-80
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教材,把“生活”作为学习目的和归宿的理念,让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的目标,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任课教师。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品德教育的任务,所以其教学过程就应该符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与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在品德教学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案例、事件,我们欣喜地发现,品德课程正释放着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她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她诠释的是这样一种理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他们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在品德教学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案例、事件,我们欣喜地发现,品德课程正释放着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她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她诠释的是这样一种理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他们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要求不能太高,编写教材时,我们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现新生面临最大的是入学适应问题。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小学新生对于新的学习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对生活变化的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就要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在生活中发展生活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经验、行动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发展着。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需要品德的回归。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更要懂得生活中处处展现品德,品德存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一、生活中的品德(一)用心观察,在生活中感受品德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  相似文献   

9.
王娜 《下一代》2013,(7):29-31
许久没有为女儿写些什么了,更多的时候是欲言又止。因为女儿时刻都在成长着、变化着,让我几乎无暇去观察和构思。再过20多天,女儿就要过11岁生日了;再过两个月,女儿就要迎来小学六年级生活了。时光荏苒,随着女儿的一天天长大,我们两代人的沟通问题、她的学习教育、性趣培养、性格养成、未来发展等问题都逐渐成了我们生活的焦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在现实生活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在课堂上的品德与行为表现,真实反映着他们日常的品德与行为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1.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3册)是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第一套同类教科书。该教材以其鲜明的特色获得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一、教材编写思想充分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颁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每册教材都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值得一直研究的问题。教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创设出生活的、富有朝气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师生都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人格的成长,无不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鉴于目前的教育现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职校开设心理学课,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入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在各个层面上都要遵循wTO的基本准则来运行。人们将面临着观念的变革、价值坐标体系的选择和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变化,都要求人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便重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将是一种心理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世界,引导儿童直接参与、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参与.  相似文献   

15.
方禄安 《考试周刊》2009,(21):118-1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就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在品德教育方面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品德与生活、道德学习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吴宁 《贵州教育》2007,(5):40-41
新课改的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的,在教学中,我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一言一行"养成教育,即让学生学好每一课,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逐步形成习惯,内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德育以生活为中心。"品德新课标明确指出:把回归儿童生活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把儿童的生活看作品德课程的基础。为此,要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活力,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内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品德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去培养儿童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建构一种全新的、与儿童生活密切相连的品德教育方式,成为学校品德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结合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试着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中,出现许多受到世人瞩目的教育思想家,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教育见解和教育主张。如果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便不难发现,各历史时期,每一位教育理论家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大不同。一般说来,每一种理论体系,都深深地刻有它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地域性诸多痕迹,也都会清晰地打上教育思想家本人的个性品德、精神素养、思想风貌等方面的印记。总之一句话,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都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作为  相似文献   

20.
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但在当今的品德课堂上,却常常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结合十多年的品德课教学经验,认为在品德课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上强调生活化,在课后注重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会都沐浴着品德教育的阳光雨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