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地域,历史上孕育了两种文化遗产。一是苏州园林,一是中国昆曲;苏州园林与中国昆曲,二者堪称不可割裂的整体。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中华先人们,就是在如此精致的园林中创造了如此优雅的昆曲;就是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演绎了这样优雅的昆曲。观看昆曲艺术,其戏曲调度恰似园林建筑,堪称一步一景,借景衬景,步步有景,其美学内涵与昆曲均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1996年9月4日至10日在北京市举行。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大约600年的历史,对我国很多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振兴昆曲是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繁荣中国戏曲艺术的要求。参加此次观摩演出的是全国目前仅有的6个昆曲院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湖南昆剧团。这6个院团代…  相似文献   

3.
昆曲     
吴新雷 《寻根》2003,(1):77-83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或译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杰作”)的名单,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消息传来,戏剧界人心振奋!那末,昆曲为何能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呢?它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昆腔、昆曲、昆剧的历史渊源昆曲发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的千墩是昆腔起源于民间的实证之地,而元末千墩人顾坚是最早的见证人和原创歌手。又据周元在《泾林续记》中披露,明太祖洪武…  相似文献   

4.
中国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19项世界文化遗产之首。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种类,尽管昆曲已为世界所认可,但众多海外观众却未有机会欣赏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当今,歌剧频频上演于世界各地剧院,吸引各国观众;而与之同等艺术价值的昆曲,顺理成章地也应走入世界观众的视野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从选秦歌舞到北宋南戏,到元杂剧,再发展到现在的归类戏曲,如昆曲、京剧和三百余种地方戏曲,说明戏曲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艺术形成,中国几千年的明发展史,戏曲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追求、探索、锤炼、升华到今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舞蹈艺术先驱吴晓邦、在中国新舞蹈艺术的道路上荜路蓝缕,以一生卓有成效的辛勤实践,亲手点燃了中国新舞蹈艺术的火种。吴晓邦于1906年1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1916年迁居苏州,后进入由美国人开办的东吴大学附中。1929年春,他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深造。在这里,他曾看过一个叫做《群鬼》的舞蹈,内心为之强烈震动,他决心用舞蹈去播种人类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带着一本《邓肯自传》,他踏上了归程。回国后,吴晓邦先后三次在上海举办了“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  相似文献   

7.
苏州评弹源于江苏省的苏州地区,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区,被称为艺术百花园中的江南奇葩。苏州评弹俗称说书,包括弹词和评话两个曲种。弹词有说有唱,又称小书;评话只说不唱,又称大书。苏州评弹的演出,一人者称单档,两人者称双档,三人者称三个档。通常,评话一人演出.弹词两人演出。_用~桌~情或一桌两椅,使用醒目一块,折扇一柄,手帕一方。苏州评弹在兴起初期曾经历过露天说唱、沿街卖艺的阶段,后随着评弹艺人表演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茶馆书场。苏州评弹有开篇…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6-96
以“清水芙蓉·铁线画魂”为题的潘玉良女体主题特展在苏州举办,这是潘玉良用其一生巩固、创造、传播她所发现的美丽;是经时代洗礼和锤炼,潘玉良以其精神品质和艺术才华所铸就,拥有中国女艺术家新的精神灵魂和审美高度,是潘玉良的“画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昆曲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11,(11):47-47
昆曲,又称“昆腔”。原为元朝时昆山(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后经明、清两代艺人不断整理加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昆曲有“幽兰”之雅称。它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昆曲的文辞华丽典雅,曲调舒徐委婉,表演细腻优美,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74-275
5月18日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黄浦区人民政府主办,黄浦区文化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承办,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协办的“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在上海三山会馆开幕。该展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昆曲文物文献展,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没有时间性,然而,艺术审美的标准却不断地在变化;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不分地域,然而,艺术的具体载体即表现形式却有着此地、彼地的特色。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交流和融合,而不是抉择。“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独树一帜,攀登到艺术的高峰。2002年8月22日至9月1日,在中国福建惠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正是这一理念的积极体现。该届艺术节的主题“传统艺术与当代实验”,旨在使中国艺术借助传统走向现代,脱离艺术地区化、局部化的藩篱,在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元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纪念中国戏曲界的这一幸事,上海昆剧团于当年10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了新编历史剧《班昭》。提起《汉书》,人们皆知是班固所著,但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班固未写完便病故,真正将《汉书》完成的是其妹班昭。她博学高才,著有赋、文等16篇;《女诫》7篇,征引详博,风格疏朗,展现了其渊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她曾为兄班超求征还上疏一篇,情词恳挚,感动了皇帝,下诏将班超自西域召回。鉴于班昭的才学,汉和帝命其续写《汉书》,以承其父兄之志。如何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尺度,是历史剧创作中的一个棘手难题。昆剧《班昭》的作者罗怀臻匠心独运,在班昭续写《汉书》这一史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像,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悬念,使得这出以昆曲为载体的剧目于平缓优雅中见紧张惊奇。“苦茶别叙/夜雨离愁/……清卷寒灯你孤守/书稿催你早白头/教七尺也含羞……”一曲优雅伤感的丝竹管乐把我们带进了班昭这位古代才女的精神世界——班氏一门以著《汉书》为己任,班彪、班固父子因此曾几度下狱。班昭自幼目睹家事变迁,14岁上书太后,终令《汉书》开禁。兄长班固,...  相似文献   

13.
3月18日,上影集团与上海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筹拍电视连续剧《苏州河》、系列影视纪录片《苏州河的传说》和共同筹建“海上动漫艺术展示馆”。电视连续剧《苏州河》、系列影视纪录片《苏州河的传说》将作为上影集团向国庆60周年的献礼剧目。《苏州河》以苏州河的沧桑巨变为背景,时空跨越近百年,塑造民族工商业者艰苦创业、发愤图强的荧屏形象。《苏州河的传说》则把苏州河所代表和象征的上海,放在世界工业文明进程中进行探视和考量。  相似文献   

14.
<正>京都南座剧院拥满观众却肃穆宁静,一如舞台上凝结着浅浅春烟的碧水虚塘,微风悄悄吹动的绿叶红花。此刻,观众的目光无一例外地被台上温润如玉的杜丽娘吸引,她的一颦一笑都令人随之且泣且欣。几十年前,《牡丹亭》在中国著名演员张继青先生的精湛演绎下,以苏州为起点,在全世界掀起昆曲狂潮;几十年后,日本国宝级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在花甲之龄远渡中国求学,巧妙地融汇两国国粹创造了中日版《牡丹亭》,于东京首发,再一次震撼世界。  相似文献   

15.
交流动态     
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艺术院展出。应孟加拉艺术院的要求,随展人员、中央美术学院王维新教授在画展开幕前为孟加拉国水彩画爱好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讲习班。画展和讲习班均获得圆满成功(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文化处供稿)1996年9月20日至10月5日,“中国文化周”在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士穆举行。“中国文化周”的内容包括中国艺术展览、中国电影周、中国电视周。240多件中国艺术展品令苏丹观众赞不绝口,说它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充分展示了中国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文化周期间放映的《香魂女》、《中国霸王花》、《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苏绣源于苏州;苏州地处江南,盛产丝绸,地灵水秀,人文荟萃,为苏绣发展的有利条件。如果说,民间艺术作为民俗风情的载体,天然具有一种乡土气息的话,苏绣艺术作品则如苏州的园林,更多地带有苏州文人气息和色彩,是值得珍视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丝绸古城。它原为春秋吴国的都城,千里沃野,遍地蚕桑,自古为生产锦绣之乡。苏吴的丝绸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国东吴时,已开辟海上丝路通往罗马、日本等国。唐宋之后,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苏州出土的五代和宋代锦、缝、绢、印、绣等技艺精湛,堪为精品。明清时期,苏州为著名的“江南三织造”之一,民间或宫廷织造规模和水平均为全国之冠。当今苏州丝绸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行销五洲、饮誉世界。因而,在丝绸之府的苏州创办一所丝绸博物馆,是中国丝绸界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夙愿…  相似文献   

18.
展览·活动     
《中外文化交流》2008,(2):92-96
中国文化风席卷英伦;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参观人气旺;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摄影颁奖典礼;丝绸之路将于2010年申遗;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即将公演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延续之命脉——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今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国以“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为题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无独有偶,在国内持续的“遗产热”中,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制作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很大比例的长达6小时的节目,并在当天重复播放了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热点话题成为“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亮点,中央电视台还将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和古琴再度重点介绍,使观众在回味这两朵艺术奇葩风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教科文组织通过实施“代表作”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  相似文献   

20.
《滇中文化》2007,(4):52
作为中国“国剧”的京剧,形成于清代,由徽剧、汉剧、昆曲等融合而成。一般认为,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到北京演出,开始与其他北方剧种交流,是为京剧的滥觞,今年已有二百一十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