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琪 《河南教育》2004,(8):20-20
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才能传达给欣赏者;而欣赏者在面对美术作品时,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样就形成了美术作品欣赏的普遍性特征与美术作品欣赏的个性特征。我们知道,美术家是通过作品去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的情感,传达自己的审美理想的,即通过美术作品与欣赏者进行对话、沟通。因此,就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分析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课型:欣赏课。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  相似文献   

3.
葛拥军 《广西教育》2012,(26):96-96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主观意识,对美术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心理感知,而产生审美意象的认识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不少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美术欣赏课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学美术欣赏课中选用的作品直观性比较强,它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可以看得见的形象。儿童通过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欣赏,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欣赏中的审美教育特别重要。其一,全面观察,认识世界艺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果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那么艺术则以具体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中,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已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通过欣赏直观的美术作品,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必需的知识要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美术概念及社会作用,并认识美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进而探讨美术作品的情感与精神表现。美术欣赏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生活中真正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一、发挥“模糊层面”的作用 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模糊层面”在幼儿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为立足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凑与欣赏)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杜平 《成才之路》2009,(9):61-61
美术作品的欣赏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艺术素质的体现。欣赏力的高低。体现了学生艺术素质的高低。 一、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1)应了解这些艺术品不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艺术家不同人生阶段情感与思想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状态,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9.
作品欣赏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教育、审美。美术作品的欣赏是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我们应正视在美术作品欣赏中的各类心理体验,充分调动审美者的主观参与意识,同时提高审美者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真正学会从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的美术作品中感受、欣赏到无限丰富内涵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不仅受到所属时代的约束,同时,它又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所属时代的社会生活,反映所属时代的人。这就是说,当我们在欣赏一件优秀艺术品时,我们一方面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从中认识了让会、了解了人。正如高尔基所说,这种艺术品“具有无可争辩的历史文献之价值。”唐代的彩陶艺术——唐三彩,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文献价值的艺术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气氛和时代特征,更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在这种气氛中的人,他们在追求什么?他们有着怎样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学是以语言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学欣赏就是通过作品的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到欢快愉悦。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形象性,因此,学欣赏始终不能离开形象。正是这个原因,读在阅读学作品时的感受和认识,就显然和阅读科学论时不一样。阅读论是被它的确凿的论据和充分的论证所折服,而阅读学作品,则是被作品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所感染。  相似文献   

12.
舞蹈欣赏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在欣赏舞蹈时要懂得一些舞蹈常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的欣赏与观众的生活经验,历史和文化知识及欣赏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二、美术欣赏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情感是审...  相似文献   

14.
大家知道,艺术形象是创作主体——艺术家用来再现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载体。它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情感,是主体认识功能与心理功能的有机统一体。艺术家是靠艺术形象和欣赏者“交谈”的。人们欣赏艺术,是从形象入手,和形象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然而,我们的文艺理论给艺术形象所下的定义却是“根据生活各种现象加以概括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艺术概论》第27页,高等艺术院校  相似文献   

15.
艺术素质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应当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艺术表现力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例如,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欣赏、曲式等来逐步达到这种境界。笔者认为从声乐教育中加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同样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进行: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要培养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标准以及对作品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等等的感受力。本试图通过分析构图概念、形式、手法、剖析构图在美术作品中的主要地位及其作用,从而引导读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从作品画面的主体——构图统帅作用去领略作的匠心独运,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是人类共同的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学校的美术课日益得到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认识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对生活深刻感受的具体体现,是情感、道德、理想和审美的结晶。优秀的美术作品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从而使人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融造型、色彩、审美为一体的多元化载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  相似文献   

20.
美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要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文章结合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来理解欣赏的心理过程,浅析美术欣赏的一般方法。在专业的美术欣赏教材中,大多遵循美术史的发展顺序来欣赏美术作品。文章打破了这种顺序,让欣赏脱离美术史,而根据教育者的设计思想需要,使不同的美术作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进一步发挥美术作品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