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社会,诗歌教育被统治者视为巩固统治秩序的一种手段,将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首要目标,《诗经》自成书之后就一直是古代诗歌教育的最主要读本.古代诗歌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蒙学阶段非常重视诗歌的诵读和写作训练,将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进行,成效显著;重视韵文教育,形成了从学习识字到学习做诗的系列教材.古代诗歌教育取得的巨大成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叫做《诗经》。《诗经》的每一首诗都有一篇序,叫做“小序”,在整个《诗经》的前面还有一个总的序言,称为《诗·大序》。在《诗·大序》中,有一段讲感情在写作中(或者说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精彩极了,我看完全具有背诵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西周建立的乐府体制助歌诗挣脱鬼神怀抱,造就最早的诗人群体,促成诗之文学蜕变。《诗经》乃乐府体制产物、乐府诗的本初形态,其文本定型于颁诗制度解体之时。“风雅颂”的体例折射西周宗法社会政治架构。《诗经》形式上诸多特征,皆可从乐府体制中究因。《诗经》开乐府诗体,树“诗人”风范。复杂奇特的乐府效应,形成中国古代诗歌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诗歌的长河就一直没有断过流,它总是奔腾向前,有一个起点,却绝没有一个终点。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诗人和诗歌的源头在汨罗江。是的,屈原是第一个在中国诗史上留下自己姓名的人。每年端午节,我们以龙舟竞赛的方式来怀念他。当然,我们怀念的还有他那光耀千古的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的意义在于,他第一次在诗歌中突出了大写的人。   屈原开了一个好头,以后的诗歌就洋洋大观了,楚辞汉赋、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曲……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不但营养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开端,也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绵绵不尽的源头和取之不竭的宝藏。《诗经》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围绕着《诗经》形成的“诗经学”已经与“红学”“龙学”一样,成为了一门显学。因此,了解一些与《诗经》相关的名词术语是十分必要的。有趣的是,在诸多与《诗  相似文献   

6.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7.
诗歌何时称“首”:在古代,诗歌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称“三百篇”,屈原的诗就称“九章”等。诗歌称“首”,最早出现在东晋初年,有个叫孙绰的诗人,在其所作的诗歌《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歌》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等三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或称“诗三百”。我们通常都是说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三百”是取其约数。但也有人说《诗经》里的诗歌有311篇,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思乡诗源远流长。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所记载。《击鼓》、《陟岵》、《东山》、《河广》、《黄鸟》、《匪风》、《竹竿》等,都是优秀的思乡之作。正如王士桢所说:“诗三百篇真如化工之肖物,……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这些诗为数不少、起点很高,对后世思乡诗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征戍、经商、游学、仕宦、远嫁、迁谪、流放等离乡现象的日益频繁,以致于使思乡诗能够独标一帜,成为古典诗歌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人们尊为《诗经》,其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写男女爱情的诗尤有韵味和价值,从爱情诗中我们能够发现《诗经》中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以及一些有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诗话?诗话是一种漫话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谈论诗歌作法、探讨诗歌源流的著作。它是在诗歌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源远流长,特别发达。约三千年前的殷商卜辞和周易卦爻辞,已经有了一些用文字记载的极其简朴的原始诗歌。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更出现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已经相当成熟。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合称“风骚”,  相似文献   

13.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76-79
第一编 先秦文学1 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先秦时通称“诗”或“_”,到了_代被奉为经典,尊称《诗经》。 2)《诗经》共收入从_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_篇,分《风》、《_》、《颂》3类。 3)屈原,名_,字原,战国后期_国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有《_》、《天问》、《_》、《九章》等。  相似文献   

14.
补白     
在中外文学史上,共有三部被称为“诗三百”的作品: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共收诗305篇,人们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二是印度婆罗门诗人伐致呵利写的《三百咏》,它由《爱欲百咏》、《通义百咏》、《出世百咏》三本抒情诗集合印而成。三是意大利诗人彼德拉克的代表作《歌集》,所收的300首十四行诗,都是诗人献给他的女友劳拉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直与诗歌“绝缘”。本来读诗写诗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 ,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 ,但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 ,这一规定违背了中国非常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承。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 ,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古代文人写诗抒怀 ,以诗酬答 ,以诗相赠 ,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当代文人中还有多少能写诗?还有多少人能写点像样…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 古代诗歌 文体简说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诗歌闻名于世界,被誉为“诗国”。我国的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经过汉魏乐府古辞、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一直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散曲,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优美的诗篇浩如烟海,优秀的诗人灿若群星,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又众芳斗艳。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丰富最光彩的一部分。阅读鉴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国古代诗歌在…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也是了不起的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记录在他的书信与序言中,反映在他的诗歌批评中,也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整理和正确评价这份文学遗产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 我国是个诗国,不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了《诗经》那样的诗歌总集,而且在《尚书》那样的上古史书中已有关于诗歌的论说。《尚书·虞书》中所写的:“诗言志,歌咏言”,精辟地指出了诗的本质以及诗与歌的区别。其后的《礼记·乐记》中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诗经·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都是从《尚书》之说衍生来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几乎有中、高考制度开始 ,中、高考作文就不容许学生写作诗歌 ,至于说平常的作文训练 ,别说初、高中未开过“洋荤” ,甚至连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概论》中都没有诗歌。笔者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一、诗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瑰宝我国诗歌最原始的形态是“兮”、“邪许”等劳动号子 ,它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 ,又往往和音乐、舞蹈结合而成为歌。当歌独立于劳动、音乐、舞蹈 ,在人们口头创作流传 ,并向叙事方面发展时 ,便产生了诗。从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以看出 ,当时的诗歌作者几乎囊括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其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弃妇诗,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就熠熠生辉,对后来诗歌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弃妇诗虽然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相近的地方,但在语言、人物形象、思想、社会意义等方面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甚至个性化。通过其中两篇弃妇诗的对比,可以探索《诗经》弃妇诗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手法,进一步窥探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