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幻影的重现     
1483年,里奥纳多·达·芬奇为米兰“圣佛郎切斯科”教堂的礼拜堂创作圣坛画《岩间圣母》;1495年,受米兰公爵之请,达·芬奇开始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画《最后的晚餐》,历时三年;1503年,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心爱得从不离身。2003年3月,美国作家丹·布朗发表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连续四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2006年5月19日,电影《达·芬奇密码》全球同步上映,首周票房高达2.24亿美元,导演朗·霍华德高调宣称“让人议论也是一件好事。”毫无疑问这是部平庸的电影,欧洲片的速度外加好莱坞式…  相似文献   

2.
今天阿昭伯要给大家介绍的是500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达·芬奇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乡村。他的童年非常不幸,因为他的父亲抛弃了他的母亲,因此,达·芬奇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但他却从神奇的大自然和引人入胜的知识宝库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他喜爱音乐和数学,更喜爱绘画和模型制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最有名的是油画《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曝光率最高的古代文化名人,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柏拉图,而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大画家达·芬奇。由于小说《达·芬奇密码》在全球畅销书榜上的攻城略地,加上由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的同名电影的推波助澜,达·芬奇,这位才华横溢个性独特的大师,搭上了宗教的顺风船,跨越数百年的时空,把基督教世界搅得鸡犬不宁,无可争议地成为21世纪初的全球“文化超男”。小说《达·芬奇密码》借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吹出第一声号角,引爆出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秘密,目标直指欧洲文明头号男主角——耶稣。小说利用传说中的郇山隐修会大作文章,这个神…  相似文献   

4.
不相衔接     
课本第13页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第74页则为《蒙娜丽莎》。不相衔接$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相似文献   

5.
珍惜,爱惜的意思,出自于《现代汉语词典》。达·芬奇作了一幅画《蒙娜丽莎》。它,成为人类珍惜的文化遗产。(一)如雪的白公元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晚九点四十五分,一阵啼哭声响彻寂静的黑夜,世界上又降生了一名婴儿。  相似文献   

6.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0)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以《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而著名。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母亲是一个农妇。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喜欢绘画。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学绘画,从师于安德里亚·罗奇。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没有教他如何创作绘画作品。他只是要达·芬奇画鸡蛋。达·芬奇画了几天鸡蛋后,有点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你为什么不教我新东西呢?”老师回答道:“别以为画鸡蛋是件简单的事情哦。”达·芬奇说:“每天画鸡蛋真是很枯燥啊!”老师回答道:“你看,…  相似文献   

7.
人类第一个也许是最后一个全才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1519年)勇于尝试任何人未曾做过的事,并从中探索出规律,加上超过任何人的勤奋,就会创造任何奇迹。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从小爱好绘画,14岁进入著名画家、雕塑家雏罗齐奥主持的艺术工场学习绘画。他遵循老师的教诲,照着一个鸡蛋写生,苦练基本功,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绘画技术。达·芬奇是人文主义者,在绘画中着眼于生活,努力创作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顶尖珍品。达·芬奇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  相似文献   

8.
总也忘不了一个故事,是老早老早看书看来的。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外国小说,对名画《蒙娜丽莎》及其画中的微笑做了一个美丽的而且完全合逻辑的解释。那小说写道: 蒙娜丽莎的丈夫是位富有的银行家,一天,当丈夫带着她找到达·芬奇请求画家为她画幅肖像画时,达·芬奇曾深感困难,因为,她那无动于衷的冷漠表情很难入画。为了让这位尊贵的夫人从容一笑以便作画,达·芬奇想了许多办法:请马戏团的小丑表演,给她讲笑话,请她看自己  相似文献   

9.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中的那位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女士,一直令许多人着迷。蒙娜丽莎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她那似笑非笑的神秘笑容。很多人站在这幅名画前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蒙娜丽莎有时像在笑,有时又不像?随着科学家对蒙娜丽莎面容的不断研究,蒙娜丽莎神秘笑容的秘密被逐步揭开。  相似文献   

10.
达·芬奇的父亲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他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时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正因为父亲的开明,达·芬奇才能全身投入到他喜爱的绘画中。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安徙生的父亲丹麦童话作家安徙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那里…  相似文献   

11.
《学子》2004,(8)
“达·芬奇,这是怎么搞的?一天到晚溜溜达达往外跑!”米兰某修道院的副院长满肚子不高兴。他愤愤地跑到上司大公那里告了一状:达·芬奇在绘画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八成是在“磨洋工”呢!这件事发生在达·芬奇创作名画《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为了画好这幅画,达·芬奇真是费尽了心血。画面要表现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其它人物都画好了,最后剩下犹大这个叛徒的形象久久难以下笔。怎样才能更深刻、更传神地刻画出犹大的卑污、奸诈呢?达·芬奇整天到米兰最肮脏的角落去寻找理想的“典型”,所以他不得不将工作一停再停。大公将达·芬奇和那位副…  相似文献   

12.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位卓越的国家。他以《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而著名。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丹·布朗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达·芬奇密码》自去年开拍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最近原著小说《达·芬奇密码》又被人以剽窃和侵犯版权罪名告上法庭。这起诉论案将直接影响到原定5月在全球上映的电影版《达·芬奇密码》。但无论,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这部电影风波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4.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三位艺术家,历史上常常把他们称为“三杰”。达·芬奇从小就擅长绘画,邻居们叫他小画家。14岁那年,达·芬奇到佛罗伦萨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从此,达·芬奇根据老师的要求,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样子去画。画了一年、两年,达·芬奇有点不安心了,他问老  相似文献   

15.
谷叶 《中文自修》2006,(5):18-18
“达·芬奇密码”一度是个过于时尚的词,它的惊鸿一瞥,便足以让人艳羡。达·芬奇和他的时代,从未像现在这样被颠覆过。尽管1920年,“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早已犯下先例,他空前地在蒙娜丽莎的上唇和下巴上,画了几撮胡须。80多  相似文献   

16.
一事无成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几个世纪,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但是,还有一件事也许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1519年,当时达·芬奇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眼看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来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同样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杰出画家凡·高,他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们人类历…  相似文献   

17.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代画坛巨匠达.芬奇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名画——《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并非绝世美女,但她的微笑里却流露出不经意的美丽。画面背景的山水幽深苍茫,人物姿态优雅高贵,笑容神秘微妙。可以  相似文献   

18.
近500年以来,人们凝视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时始终感到困惑。初看上去,她在微笑;尔后笑容消逝;片刻之后,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这位女士的脸上究竟有什么?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如何捕捉到如此神秘的表情,为什么其他画家迄今为止都没有复制出它呢?意大利人用sfumato,即“晕涂法”,来解释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其意义是朦胧、含糊和令人遐想。但是,哈佛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现在有另一种更为具体的解释。她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并不是因为她的表情模糊朦胧,而是我们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使然。利…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至令仍享誉世界。可《最后的晚餐》是怎么画出来的, 大概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事实上,达·芬奇的前半生一直际遇坎坷,怀才不遇。30 岁时他投奔到米兰的一位公爵的门下,  相似文献   

20.
大凡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会不知道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和圣徒基督的悲壮很难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两幅名扬全球的画作的作者却知之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实,名画作者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恩格斯语)中世纪的欧洲,瘟疫流行,加上教会与封建主的双重压迫,人们生活在黑暗中。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文艺复兴唤醒了漫漫黑夜中的欧洲人。人们惊喜地发现,古典文化艺术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