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何年 《教育》2011,(28):29
国外的"在家上学"与我国古代私塾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当代的在家上学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而我国古代的私塾是有志向学者的道路。这种区别,从美国、英国时间来看,值得我国"在家上学"的各界人士注意。在争议中被接受美国在家上学自19世纪末开始萌  相似文献   

2.
万乃斌 《中国教师》2011,(23):17-17
我认为“在家上学”不是回归传统意义上的“私塾教育”,而是“信息时代”现代教育的必然产物。当今,各种学习资料异常丰富,电脑、网络可以向足不出户的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家上网学习,不仅有文字、图画,还有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习者提供用之不竭的各种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3.
中美两国“在家上学”存在动因差异、合法性差异等.美国“在家上学”的立法许可启示我国:“家庭学校”可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启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在家上学”有法可依;加强对“在家上学”的监管,并进行身份验证.  相似文献   

4.
现状     
《中学生电脑》2011,(11):5-5
不满目前教育体制 不少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当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斥重金要把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的时候,一些父母、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却对身边的基础教育有着诸多不满,并涉足学科教育——让孩子在家上学。亲力亲为地做起了老师,或者让孩子进入个人办的私塾、学堂。他们的做法可行吗?  相似文献   

5.
褚红娜 《辅导员》2014,(2):15-16
近两年来,“在家上学”在国内已经由一个新鲜的名词变得为人熟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领孩子加入了在家上学的行列,他们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分享在家教育孩子的心得和经验,交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在家上学”全国会议,讨论在家上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其实,“在家上学”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也一直存在着,并且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在家上学”。  相似文献   

6.
张永飞 《教育》2011,(10):26-26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小学未毕业,却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努力写作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童话王国。郑渊洁是在家上学的推崇者和实践者,他的儿子郑亚旗小学刚毕业,便进入了他亲手创办的“私塾”里学习,并由此走上一条不寻常的成功之路。如今,再说起郑渊洁,便避不开他那个“私塾”里走出来的儿子郑亚旗。  相似文献   

7.
英国首都伦敦很早就认可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并建立了一套有关“在家上学”的完整体系,从原则、规定、申请流程等方面制定了“在家上学”的具体政策.借鉴伦敦“在家上学”政策的特点与经验,中国应尽快确定“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建立“在家上学”的管理机制,实现监督和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并培养监督管理“在家上学”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在家上学”与义务教育制度的“强制入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各国的应对并不相同.作为“在家上学”较为活跃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州逐渐承认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但其法律渊源较为复杂.本文考察了美国各州“在家上学”的立法状况,试图厘清美国“在家上学”的法律渊源,并认为美国“在家上学”的法律渊源呈现出“重权利、多选择、渐进而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家上学”现象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这一现象的评论和研究也从舆论热点转移到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大多数研究学者都是以教育学问题的立场对“在家上学”的内涵、原因、现状及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而以社会学问题的视角,对引发“在家上学”现象的社会化因素、“在家上学”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其面临的社会困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将会在学校教育追求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改革趋势下,对今后“在家上学”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茹国军 《中国教师》2011,(23):12-13
<正>我国"在家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长期存在的"家塾"与现代"在家上学"具有相似之处,并长期存在于教育实践中。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就有明确的相关规定,除了不具备上学能力的,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具有  相似文献   

11.
何年 《教育》2011,(10):22-23
“有需要找在家上学伙伴的吗?只要你愿意带着孩予来我这里,不要你花一分钱,并且免费提供吃住,我现在有10多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12岁,你孩子可以在这里免费学刊,家长可以当学堂的老师,根据家长的能力发给相应的工资。”——这是浙汀省永康的私塾福慧堂发出的“招贤榜”。  相似文献   

12.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围绕着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的形成动因、“在家上学”的利与弊、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在家上学”现象这三个方面,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在家上学”是在学校教育制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家长依据自己的教育意愿兼顾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自主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家上学”在全美实现合法化后,这种形式获得了更多的生长资源,特别是与公立学校的合作不断增加,促使“在家在校”教育类型的出现.虽然争议不断,许多家长也在自力更生与融合发展之间进行着艰苦地抉择,但“在家上学”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合作会继续下去,“在家在校”教育类型也彰显出成长的活力,这体现出教育部门对“在家上学”的关注,反映了“在家上学”的成长路径不断开阔.  相似文献   

15.
张立美 《教育》2013,(9):5-5
如今,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调查显示,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过半家庭月收入l万元以下。  相似文献   

16.
就法律文本而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核心是对“入学”这一义务教育法定形式的解释.根据扩大解释的法律解释方法,“入学”可理解为“进入义务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在家上学”的法律性质可界定为“法益”.从权利关系来看,儿童的教育利益最大化是教育活动的应然目标,父母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的分配也应当以此为基础.“在家上学”是家长以个性化方式积极履行父母教育权并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活动,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形式而存在,并在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间不断成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公民“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7.
各方声音     
《中国教师》2011,(23):17-20
<正>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助理及电教中心主任、教育管理副研究员万乃斌为自学开启学历之门我认为"在家上学"不是回归传统意义上的"私塾教育",而是"信息时代"现代教育的必然产物。当今,各种学习资料异常丰富,电脑、网络可以向足不出户的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家上网学习,不仅有文字、图画,还  相似文献   

18.
何颖 《中国教师》2011,(23):14-16
<正>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个别父母将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子女带回家自行教育,或将子女送到由"志同道合"的家长所组织的未获办学许可的全日制"私塾"里教育的"在家上学"现象。这一现象虽不普遍,但却因其特殊性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其论争焦点之一是这类行为是否有违我国法律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本文即梳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教育权利、义务保障等方面,对当前"在家上学"现象的合法性及相关法律规定的欠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目前在法国有超过1万名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之下,选择在家自行求学或到世界各国旅游求学。这种“在家上学”的申请方式相当简单,只要在每年开学前,向市政府递交请示单,即可成为“在家上学族”的一员。法国教育管理部门每年派专业的督察,到学生家里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以及检验学习成果。如果达不到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家长则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里上学。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03,(11)
据报道,目前美国约有150万儿童离开了传统的课堂,选择在家上学。在家上学,如今已渗透到主流教育方式中去,正成为一场强劲的基层运动,彻底改变着美国教育的现状。作为一场运动,在家上学植根于一对教育家穆尔夫妇。他们发明了针对在家上学这一教育方式的著名的穆尔公式,它重视儿童不倦地学习的意愿,以及将工作、学习和社区服务均衡地结合。另一位教育改革家霍尔特也出版了《孩子为什么失败》一书,认为学校教育就如“陷阱”,会毁灭孩子天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最先推出“非学校教育”的在家上学这种方式。199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