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构建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从"人才引得进、人才留得住和人才用得好"三方面建立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同时,结合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现状,明确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应注意的问题,以便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柔性流动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高校人才迁徙的成因 ,分析高校人才迁徙中的人力资源成本 ,从而提出高校应采取的育才、留才、引才策略 ,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才柔性流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聘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归纳为全职式流动、兼职式流动、项目式流动、咨询式流动、候鸟式流动等五种类型.高校在人才柔性流动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某些机会主义倾向也随之产生,降低了流动的效率和效益.对此,本文认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人才迁徙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探讨高校人才迁徙的成因,分析高校人才迁徙中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而提出高校应采取的育才,留才,引才策略,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合理,有效地流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双轨制设置长期以来为西方学术界所诟病.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总体上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新一轮学术人才流动开启,打破了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平衡,可能带来恶性的人才争夺.本研究引入大数据简历分析法,从90所"211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33609条教师简历信息中,分析高校与国立科研机构学术科研人员的流动情况与特征:在人才流动总体规模和时间变化方面,高校向中科院流动人数最多,且在1999-2014年间流动较为活跃;高校与中科院的人才流动主要发生在"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中科院主要相当于"211工程"高校的水平,普通高校向社科院流动的人才占重要比例;高校向中科院流动学者人力资本投入更大,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人才更多;东部地区流动学者比例较大,其次为西部和中部;学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其个人学术成果质与量的发展,中科院向高校流动的学术人才的学术产出优于高校向中科院流动的学术人才.中科院应保障并提升研究实力,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要重视人才流动的地域平衡,发挥科研院校与高校的各自优势,促进人才共享.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人才流动能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当前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高层次人才流动频繁、隐性流失现象普遍等特点,高校间人才争夺导致人才管理失范,人才隐性流失控制难成为高校人力资源浪费不容忽视的隐患.为此,应从社会、高校管理者和个人等三个层面积极思考处理高校人才流动问题的对策:社会层面应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良性竞争;高校管理者层面应尊重人才流动规律,反思人才流动原因,做好人才稳定工作;个人层面应诚信守诺,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高校人才引进契约化管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引进是高校构筑人才战略工程而进行人力资本投入的组织行为。人才引进契约化管理是高校寻求投资回报、化解风险的必要手段。针对契约化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和低层次问题,高校自身应规范合同管理,同时应从制度和机制角度建立人事流动法规和社会人才信用体系等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才引进契约化管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才引进是高校构筑人才战略工程而进行人力资本投入的组织行为。人才引进契约化管理是高校寻求投资回报、化解风险的必要手段。针对契约化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和低层次问题,高校自身应规范合同管理,同时应从制度和机制角度建立人事流动法规和社会人才信用体系等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高校僵化的人事管理模式束缚了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呼吁我们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根据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点,高校应积极建立选择机制.留才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和流动机制,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人才流动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有个人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社会发展趋势决定的.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高校人才流动的"得"与"失",在广招纳贤的同时允许人才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人事争议是高等学校与其编制内聘用的教职员工之间由于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人事争议.随着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近些年来高等学校人事争议频发,影响了高等学校的和谐稳定.高等学校人事争议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如人事管理不合法、不公平和不规范,教职员工不守法、不诚信等.高等学校必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注意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增强依法治校理念,依法依章进行人事管理;完善聘用合同制,规范聘用合同内容等,以避免和预防人事争议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成器与孵化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应该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高校人事工作方面也不应例外。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高校人事制度的弊端也日渐凸显,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新型高校人事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才交流中心日益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高校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应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范,稳定人才队伍,转变观念,积极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把好进人关,优化人才结构,妥善分流与安置富余人员,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人才系统网络,引入新的理念,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创先争优活动在高校的开展,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续和深化,也是高校履行大学使命与责任的具体实践。创先争优,是大学使命与责任的应有之义,是大学内涵建设的载体与抓手,是大学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与不竭动力。各高校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中、社会服务中和引领区域社会文化中创先争优;要持之以恒形成创先争优活动的惯性行为;要搭建平台保障创先争优活动的经常性开展;要褒扬激励为创先争优活动注入不竭动力;要总结创新构建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载体多元化,管理制度健全化,以保证档案信息全面、安全、可靠,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质量发生"的视角来看,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教学支出"、"学生支出"、"教育科研支出"和"学术支持支出"四项成本,被界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按照"合格质量"、"良好质量"和"一流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基准,对中美近年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分层比较发现: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的"层次鲜明"不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方面更多体现出"科研至上"、"物质为先"的发展倾向;"后大众化"时代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理念和实践需要从"物质"向"人本"的原点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着推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诉求,然而其在人才培养的区域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实现。"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实现区域化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标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式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性以及规范性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怎样建设英语专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就是服务当地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完成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招生规模的"量质"齐升,使得不少地方高校业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优质的人才培养队伍,也需要稳定优质的生源。基于PEST分析法,对当下地方高校的生源遴选和评价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凸显了选才作为前置性要素的重要作用,从引导地方高校树立正确的选才育才理念、制定完善的生源遴选技术路线、改善吸引优质生源的宣传方式等方面,为着力改革生源遴选方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