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从乔姆斯基于八十年代提出主要由一系列原则和参数所构成的普遍语法以后,普遍语法理论迅速成为解释二语习得领域相关问题的主流学说.但普遍语法毕竟是为解释母语习得领域的相关问题而提出的,故诸多学者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质疑,而普遍语法可及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即相似度角度探讨了可及性在理论上的不足并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建构真正属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刘晓梅 《海外英语》2013,(16):251-252
自20世纪80年代起,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同,尤其在一语习得领域,其理论被奉为圭臬。然而,由于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固有差异,能够在一语习得领域游刃有余的普遍语法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力被质疑,这也便是二语习得领域所探讨的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其中的不可及假说由于其理论不足以及实证匮乏受到多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起,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同,尤其在一语习得领域,其理论被奉为圭臬。然而,由于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固有差异,能够在一语习得领域游刃有余的普遍语法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力被质疑,这也便是二语习得领域所探讨的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其中的不可及假说由于其理论不足以及实证匮乏受到多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否起作用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试从比较普遍语法与连接论对二语习得的解释力入手,讨论了普遍语法在解释二语习得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连接论的解释优势。认为在二语习得领域我们不应局限于普遍语法,可尝试从其它角度(连接论)对二语习得进行阐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普遍语法理论是针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提出来的,儿童能够高效而成功地获得母语的根本原因是儿童拥有天生的语言能力或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产生后被众多二语研究者引入到二语习得领域,其中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二语初始状态的问题。对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二语初始状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厘清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主张从大脑内部机制研究语言习得问题,对母语习得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合理解释了习得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却要复杂的多,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不可及论、直接可及论、以及间接可及论。中介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语言系统。通过从普遍语法对母语习得的解释作用出发,考查其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进而关注普遍语法对中介语发展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语言观、普遍语法可及性、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中介语特征理论对研究二语习得中功能语类习得顺序的启示,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可及的,二语习得者通过习得某些词汇形态,进而逐渐熟悉语类特征,从而成功习得在句法层面上的某些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乔姆斯基等人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不但阐释了儿童利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习得母语的问题,而且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界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可及性存在不同观点,其可及性是确定的,但受不同条件制约;不能将弱化的可及性等同于不可及性。  相似文献   

9.
普遍语法框架下的语言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试图从人类语言官能和人类生物学角度寻找语言的基础,制定适合人类所有语言的语法,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以儿童母语习得为载体研究不同语言背景条件下具有共性的习得模式。由于研究目标的共通性,普遍语法理论引起二语习得者的兴趣。语言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普遍语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将给人类的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普遍语法能否延伸到二语习得中该问题的相关观点后,提出了理论假设,即:周边语法的相关特征也是受普遍语法掌控的,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在习得与母语相同或类似的原则时,普遍语法通过母语迁移间接起作用;在习得母语中不具备的原则时,普遍语法直接起作用。就该理论假设提供了实例论证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习者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应用,普遍语法是以直接和间接的两种方式通达到二语习得中的。  相似文献   

11.
朱佳喜 《海外英语》2012,(15):49-52
Universal Grammar,based on the mentalism,is the central part in Chomsky’s Generative Grammar.It considers language ac quisition in terms of the inner language faculty.It is of great help i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FLA) and explains reasonably many practical problems.A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there is no definite conclusion un til now.The main hypotheses are no-access,direct-access and indirect-access.Interlanguage,as a unique language system,is an interim language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Therefore,it invol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of the target one.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G and SLA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sage of UG in FLA,and then to discuss the accessibility of UG to the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评述了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构式语法与汉语结合研究以及构式语法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将混沌学理论应用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扩展了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空间。通过分析混沌学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性,表明混沌学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启示作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仅要对二语词汇进行精细加工、反复练习,把握整体、增加维度,而且应重视母语的作用以及二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三语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吸取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到了本世纪初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至今取得了第一和第二语言影响第三语言学习的迁移规律,多语言学习与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以及在普遍语法下第一和第二语言在三语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三语习得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然而,目前研究尚处在初创阶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拓展,需进一步界定和深入对普遍语法与三语习得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现代认知论的语言习得观简要综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外语学习双元结构”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描述,并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讨论了二语/二语习得、双语/双语习得、外语/外语学习等相关系列问题。笔者明确指出:母语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固有的文化属性,对外语学习过程所施加的作用和影响,是外语学习策略研究有别于母语习得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借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对第二语言习得中最具能动因素之一的“意识”进行论述。着重分析话语意识与话语行为之间的种种制约关系 ,概述话语意识通过话语行为表述 ,话语意识引导话语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国内外先后出现了各种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其研究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现象,文章旨在通过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并联系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简述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区别,将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因地制宜地应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在这过程中各个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者年龄及学习者性格等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内在规律,以便帮助人们用较科学的方法成功地习得第二语言。本文仅就Stephen Krashen的“Monitor Mode”理论和Menil Swain的“Output Hypothesis”理论及此二理论对现代英语教学及成人作为个体习得第二语言的启示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至今没有定论。年龄不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二语习得有不同的优势。早期外语教育应该注意以掌握母语为基础,把习得第二外语的语音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