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悲情表达是我国古代文人作品--特别是文人诗词--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文学现象,从古代文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及这种生命意识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考察.认为,悲情表达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除了别的因素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及这种意识所引起的个体要求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的难以解决,是古代文人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2.
悲剧意识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从先秦始,中国学就与悲剧精神密不可分了,以“悲音为美”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个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审美领域中,先锋性是一种深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历代文人伴随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在文学理论上和文学作品中都赋于了女性先锋意识其独特的内涵,尤其是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它从女性视角出发充分诠释了中国古代女性强烈反叛封建礼教的先锋意识,闪烁着女性追求思想解放和经济独立的自强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草”意象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创造物。它以《诗经》《楚辞》为源头,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成的。它见证着中国文学与社会的流变及文人士子的心态、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草”意象的背后有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借此也可以让我们一探古代文人士子们整体上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方式及他们无意识中深藏着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6.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国春  胡玢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1):50-54,63
中国文学史上,悲怨诗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一些悲怨诗中,诗人运用"坟"的意象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特的思考,对生命存在进行不懈的追问,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折射出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坟"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登高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他们通过登高望远来感荡心灵,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在这些诗歌中,哀痛、苦闷、悲心、豪情、壮志等各种情感得到了抒发,生命意识得到了张扬。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宇宙意识”,近似于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征。艺术家对“宇宙意识”或“道”的情感体验特色 ,使“宇宙意识”或“道”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宇宙意识”的提出 ,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美学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代统治者“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将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以科举出身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在崇儒礼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愈益自觉的群体凝聚意识,他们不仅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同以天下为己任,论道经邦,积极干预政治,而且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体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舍我其谁的党派意识。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凝聚意识,凸显出士大夫阶层兴起后的一种整体心态,即从追求个人的进退荣辱转向对于社会及阶层利益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当代中国美学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在研究当代中国美学时,需要具有三个基本的意识。即语境意识、本土意识以及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析五四文学革命、救亡、启蒙的理性精神和以真实、悲剧、创新为核心的审美意识,并论述二者在文学作品中本质的合一,以期给今人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3.
"喻人词语"在本文中指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审美意识指在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本文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审丑现象异彩纷呈,其丰富的审丑意识源于怀疑论的否定精神;不确定性的艺术追求;不虚美不隐恶及怨刺的创作原则;黄土文化的苦难意识等方面。在当今美丑纠缠撕杀的混乱局面下,挖掘、整理、总结中国古人关美丑关系的深刻认识对当代中西感性学的建设有跨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委婉语的使用是由人类共通的趋关心理所致,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决定了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巨大差异.委婉语的使用会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西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及其产生根源的深入探索,使我们更好地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把握西方服饰的精髓,树立国际化审美意识,以尽快融入到国际服装大潮流中。  相似文献   

18.
汉赋是汉代最具审美意蕴的文学样式,它多维度、立体性地展现出大汉帝国的显赫声威,充满了人类文学童年时期的纯真、幻想和瑰丽.一代又一代汉赋作家用生命和心血创造着汉赋的辉煌,书写着个人和时代的双重变奏,异质同构.深厚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强烈的批判意识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汉赋的审美意蕴表现在:浪漫精神,理性意识,多元、开放和兼容的艺术风格,功利性与审美性的渗透、融合,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主客问答的成熟模式,华丽的语言追求.汉赋审美意蕴是复杂、多元扣开放的,体现了汉赋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以"打破禁忌"为核心,围绕道德意识、时间意识来阐述三岛的文学意识和美学世界。具体而言,道德意识倾向于"亵渎",时间意识倾向于"毁灭"。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体现出三岛怪异的文学思想,一种对美与丑,生与死,现实与传统的冲突和对抗。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曲在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都具有虚拟性的美学特征.这种虚拟性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是以引起观众以假思真的真实感为目的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