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老师     
陈香梅女士(1925—),著名的美籍爱国华人。长期以来,她致力于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为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女士既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优秀作家。她的传记、小说、散文,以情感真挚细腻著称。陈女士对本刊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欣然接受本刊的专访,向我们馈赠她创作的歌曲,还特别授权本刊选载她的《陈香梅自传》。  相似文献   

2.
练玉春 《科技文萃》2001,(9):172-173
陈香梅:美国著名华裔政治活动家,现任美国总统府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美国运输与通讯国际公司总裁。1944年从岭南大学毕业。1947年与二次大战时中国战区的美国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结婚。1950年定居美国。她60年代进入美国政坛,成为在白宫工作的华裔第一人。近20年来,她为改善中美关系和海峡两岸关系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当选为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裔委员会主席。1987年组织发起制定《华人参政宣言》。1989年获美国“杰出华裔奖”。1990年组织美国知名华人创立了“百人委员会”,是对美国政府和主流社会最有影响的华人组织。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陈香梅女士在祖国大陆设立“陈香梅教育基金会”,并实施“香梅千校工程”,成立“陈香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热心为中国教育做贡献。记者:您对成才这个问题怎么看?陈香梅:一个人要称得上成才,自然是要在工作、学习上作出相当的成绩的,这是与个人的努力密切相连的。但是,在这其中,我认为做人也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与成才也关联在一起。我经常见到这样一些青年人,尤其是学校的学生,他们对科技知识了如指掌,也有相当的学位,证明他们可以算是“成才”了。但往往对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竟然不大懂得。让我大大吃惊,也有些失望吧。  相似文献   

3.
一家文化单位要编撰一套《中国素质教育》丛书,送来了一大摞资料,嘱我以陈香梅女士为题材写一篇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文章。我花了整整10天的时间,读完了陈香梅的传记和有关资料,终于对这个如雷贯耳的国际名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她不但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才女,飞虎将军陈纳德的遗孀,驰骋美国政坛、商界的女俊杰,同时,还是打破中美关系坚冰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从新时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到《方舟》、《祖母绿》,她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事业,写出了女性的觉醒、挣扎、反抗,她在为女性寻求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女性与爱情,女性与婚姻,女性与事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陈香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文章论述了她的共文化家庭和多种文化身份的形成,为其跨文化传播活动奠定了基础;而她的跨文化实际上可视为第三种文化取向,即在融合异质文化时,超越异质文化而造就新的文化形态。她在实现自己的第三种文化时,反映了对人类文化新的追求。同时,陈香梅是积极的跨文化传播者,她的传播策略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香梅不但是40年代的中国才女,飞虎将军陈纳德的遗孀,驰骋美国政坛、商界的女俊杰,同时,还是打破中美关系坚冰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成长史于我们今天“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们,在如何教育子女成长上是绝对有借鉴意义的。陈香梅20世纪20年代出生在北京,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这段美好的童年生活,对她一生的成长及品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香  相似文献   

7.
施叔青有着台湾、美国和香港三地生活经历,她能够更准确的以外来人的眼光打量香港人的生活,她尤其关注那些异地求生的女性的挣扎式的生活。《常满姨的一日》中的常满姨由台湾到美国,《票房》中的丁葵芳由内陆到香港,《窑变》中的方月由台湾到香港,最后,三位女性的命运是面对情感上的孤独时难以排泄,面对命运的捉弄时无从抗争。她们在异地生活的如此艰辛主要是由物质社会和女性自身的被动角色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记者请美籍华人陈香梅回答她成功的诀窍,陈香梅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靠得是奉献精神。陈香梅的回答,其实道出了一条做人的标准。俗话说:“行下春风有秋雨”,“有耕耘才有收获”。同此道理,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桑格(1879—1966)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个虔诚 的罗马天主教徒,恪守天主教徒禁止节育的戒律(教会认为节制生育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正 如玛格丽特·桑格在她一本著作的前言中提到的,母亲共生育了11个孩子。幼年的玛格丽特 对母亲因无休止生育所遭受的痛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家庭经济拮据,父母仍然支 撑她学完大专课程。 在玛格丽特19岁时,身心饱受煎熬的母亲死于肺结核。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妹,她不得不放弃 原先在新泽西州的教师工作,回到纽约改行做了护士。1902年,玛格丽特与威廉·桑格结婚 ,他们共生育了3个孩子。尽管这段婚姻最后以失败告终,甚至在她重新嫁人后,她始终保 留着桑格的姓氏。 玛格丽特·桑格最初是在曼哈顿五官科诊所当护士。有一段时间做家庭病床护理工作,她需 要经常到纽约的贫民聚居区为那里的人们服务。工作使她再次目睹了许多妇女与她母亲一样 ,因无限制的生育遭受到巨大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中一位贫困的犹太妇女的死 因深深震撼了桑格夫人。这位住在海斯特街区的年轻妇人由于长期无休止的生育困苦不堪, 当她找到医生请求避孕帮助时,这位傲慢的医生所给的只是一句“你的丈夫应该睡到屋顶上 去”的所谓“诊断”。这位可怜的妇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自己给自己做了人工流产。后 果可想而知,她死于因伤口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从这一悲惨事件中,桑格夫人强烈地意识到,仅仅靠医护工作来帮助女性是远远不够的。她 坚信,女性若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即独立自主地生活,控制生育就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首要任务 ,她发誓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这一变革。1914年,桑格夫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为妇女提供 避孕知识的小册子《女性的反抗》。书中的内容在当时被看作是淫秽下流的,因而违反了法 律,桑格夫人为此受到指控,她不得不匿名逃亡欧洲,但留下了10万本《家庭节育指南》。 第二年,当她回国接受审讯时,女儿佩吉的意外身亡几乎击垮了她,也许是出于对她痛失爱 女的同情,指控在1916年2月14日被撤消。 1917年,桑格夫人顶着被再次指控的威胁,毅然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开办了首家节育诊所,由 此她被关押了30多天。一家调解上诉法院和纽约高等法院同时认定她有罪。但高等法院却提 出一条赦免意见,原因是一些同情抑或同意桑格夫人做法的医生向法院提出,她所提倡的避 孕工具和方法对已婚妇女防治妇科疾病有益。桑格夫人又一次获救了。而且通过这次经历, 她找到了推行节育的好途径,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避孕可以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来宣传推 广。眼前的路豁然开朗,桑格夫人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她所选择的事业中。她陆续发表了《一 桩控制生育案》(1917年)、《人类文明的支点》(1922年)、《女性、道德与生育控制》(192 2年)、《女性与新种族》(1923年)、《婚姻中的幸福》(1926年)等一系列宣传控制生育的著 作。  相似文献   

10.
伍尔夫是一位意识流写作的大师。作为女性,她对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生命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体悟。本文仅以《到灯塔去》这部小说解读伍尔夫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和她对和谐的世界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胡苇 《中国教师》2003,(6):28-29
陈香梅(1925——):美籍华人。籍贯中国北京。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作家。美国著名空军将领、二战期间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夫人。在美国,陈香梅依靠自己的才智和惊人的毅力,成为美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她出任“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美国总商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美国太空协会董事”、“美国难民救济总署主席”等政界、商界要职。她成为第一个走进白宫的华裔,是美籍华人的楷模。她穿梭于中美两国之间,为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李少红执导的《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三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电视剧创作走着一条不同于当下电视剧创作的较为独特的道路。她把女性视角和唯美追求内在地统一于自我的艺术建构之中,利用唯美的影视语言谱写女性的诗篇。李少红的“艺术电视”给中国当下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3.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在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高举“女性意识”的大旗,在《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七巧板》等一系列小说中,执著于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真正爱情的深情呼唤,对独立女性的礼赞和同情,对庸俗女性和低俗男人的嘲讽,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起了冲击,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女性小说总是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去表现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们的内心困惑、抗争,以凸现女性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在她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长恨歌》等的诗意叙事中见出批判的力度和个性化色彩,语言也注重语用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她把从悲哀中求索到的人生的本质以及各种悲…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坛出现了一位影响重大的女性作家,她就是白峰溪.她的《明月初照人》《风雨故人来》和《不知秋思在谁家》三部女性戏剧作品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她的戏剧揭示了当代女性在爱情、家庭和事业等方面的生存困境,揭露了暗藏于现实中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表现了女性如何挣脱束缚自我意识的觉醒.白峰溪的戏剧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识观念的描写方面突破了政治、历史、文化的藩篱,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身体与情感经验来书写女性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当代女性戏剧领域的地位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她的灵魂、性格还是她这个角色所起的作用,都是"被忽略"的。当我们报抱着继承与批判的态度去解读这一角色时就会发现,她身上深深刻着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作品和她的一生为我们制造了"张爱玲梦魇";她写了《传奇》,但她的一生是一部更大的传奇。她的作品离不开她那个时代和她的家族。她的为人、行事及思想发展都能从她的家庭、生活经历中找到对应。不难看出,她的作品有"她自己不快乐的童年生活反映并转化"。  相似文献   

19.
肖红通过《生死场》、《王阿嫂之死》、《呼兰河传》等作品广泛而真实地再现东北妇女在封建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受的不幸与苦难,歌颂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这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中外文化对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班昭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巾帼不让须眉,参与编撰《汉书》,让女子扬眉。与此同时她的《女诫》却成为历代妇女的精神枷锁,为后人所批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她的《女诫》,祛除其中的糟粕,发扬其倡导的中华妇女传统美德,使其于今仍然能够保持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