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2):35-35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浅谈日本的“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日本的“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包宝泉当今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按其留学费用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三层:一是享受日本文部省高额奖学金的“国费外国留学生”;二是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享受自己国家政府奖学金的“外国政府派遣留学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汉语热”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分析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针对黄山学院外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新升本科院校留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留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过去传统的服务思想在涉外服务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并成为制约高校提高涉外服务质量的“瓶颈”。在当前要做好留学生服务工作,必须重视服务质量,适应涉外服务的需要。要使服务满足留学生的需要,我认为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服务素养。一是应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艺术,懂得一些外事礼仪常识,了解常规的国际惯例、种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知识。比如,中国在交往中遵循“男尊女卑”、“左高右低”的文化习惯,而国外许多地方都以“女士优先”、“右高左低”为交往原则。在中国摇头不算点  相似文献   

5.
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加快了我国高校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的进程,也改变了中国学生“走出去”的单一流向,留学生生源的“逆差”正逐步缩小.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逐年递增,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承担者,留学生辅导员如何从“专职”走向“专业”,成为一支专业化的保障队伍,需要在对留学生个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出国与就业》2008,(9):35-35
据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处网站消息:为体现国家对广大自费留学生的关怀,鼓励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鼓励他们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自该"奖学金"设立以来,已有25位在新加坡留学的自费博士生获得该奖项。他们有的已学成回国,有的正准备回国  相似文献   

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F0002-F0002,F0003,F0004
复旦大学在外国留学生培养和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接收的第一位外国学生是曾任日本东洋大学文学教授的今富正巳。后又接收过前苏联、越南等国的留学生。1965年8月,学校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4年恢复接收外国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后,来复旦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为适应留学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于1987年5月正式组建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其机构设置相应分成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8.
论比较优势与我国高教服务出口的潜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服务贸易总协定》明确地将高等教育归类于服务贸易 ,进而将留学生教育纳入教育服务贸易的“方式2”即“境外消费”。然而 ,我国在极度关注教育进口即我国出国留学的同时 ,却对来华留学 ,即教育出口不够重视。本文利用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比较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教育经济的新视角 ,分析了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 ,即我国高教服务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要素构成 ,探讨了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推进高教出口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的启动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人数的迅速增加,如何做好留学生的多元文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面临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查阅图书文献的困难,详细地论述和总结图书馆多元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及具体服务内容,以满足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这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华  陈黔宁 《江苏高教》2020,(2):120-124
江苏高职院校一直是中国高职的排头兵,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江苏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要从重构全球高等教育布局的角度,充分认识江苏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意义;从培养“中国好故事讲述者”的角度,系统谋划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的角度,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多元利益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树立中国高职教育品牌的角度,切实把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下旬.我有幸作为特邀评委.参加了由中国国家汉办东南亚办事处主办.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联办,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处支持的“新加坡‘汉语桥’华语演讲比赛”活动。作为一名中国政府的公派留学生.能在异国他乡为操着自己母语演讲的外国学生作评委,真是激动不已,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教育服务中,留学生教育是最具产业化性质的服务贸易形式。近六年来,韩国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人数中持续居于首位。随着韩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韩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不再简单的是为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改变自己的教育背景等初级留学目的,而有了深层的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需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08,(2):14-14
2007年12月22日,驻新加坡使馆教育处举办了“2008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新年招待会”。公派学者、留学生以及新加坡教育界的嘉宾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招待会。  相似文献   

14.
王永利 《神州学人》2004,(11):22-22
发达的社会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府、相对高水平的教育条件以及相对“良好的安全环境”,为广大留学生安心学业提供了较好条件,这也可能是吸引许多学生来新加坡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安全常常是相对的,不安全却是绝对的。新加坡不是世外桃源,不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国家,低犯罪率并不等于没有凶杀、强奸、抢劫、盗窃,特别是诈骗等罪案还是时有所闻。尽管新加坡的法律很严厉,但也不乏铤而走险之徒。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留学生所遇到的安全事件主要有两大类: 一、因不了解当地情况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赴日考察、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日本的留学生现地服务已形成了政府、地方、学校、企业、个人联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对比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留学生住宿、经济援助、信息和咨询服务、医疗保险、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还需改进.这些方面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留学生的现地服务质量,提高中国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校的留学生产生了焦虑和恐慌情绪,同时,还出现生理、学习和社交等各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疫情期间LH机构“Hand in Hand”留学生项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S大学留学生线上防疫服务。通过留学生项目服务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持续性地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的留学特色1.中国留学生的乐园新加坡环境优美、治安稳定、交通便利、77%的华人、华族文化与生活习惯,将使每一位中国留学生感受家一般的温暖。2.优质的语言环境新加坡政府工作语言是英语,全民英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视窗     
我驻新加坡使馆协调新加坡政府为被骗留学生解困 据外交部消息:2004年5月21日,38名中国留学生在新加坡因所在学校专业课程未得政府批准,学校无法按期开课又拒退学费,生活陷入困境。我国驻新加坡使馆得悉后,立即向学生和校方了解情况,安抚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08,(12):13-13
10月25日.由中国民生银行主办、全英中国学联承办、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协办的“留学生就业与创业系列论坛”全球巡展首发站在英国伦敦及曼彻斯特两地举行。此次论坛,中国民生银行不仅远渡重洋为广大海外留学生带来了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内容丰富、贴心周到的金融“礼物”——留学生双币主题信用卡,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成为全球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国,但与此同时却面临着严峻的来华留学生质量问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低潮期,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着留学生规模下降、留学生质量问题突出、规模与质量矛盾凸显等多重挑战,但也为中国迎来留学生教育从规模扩大到质量调整的关键窗口期。“十四五”时期,在中国教育财政“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总体预期下,来华留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方向是“保规模”和“提质量”。“保规模”的核心在于稳定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提质量”的关键在于全方位提高招生质量、全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文章结合深度访谈研究成果,围绕留学生招生质量、培养质量问题本身提出了系统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