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中的一切,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基本假设之上的,并由此推论出:光速是宇宙中的“极限速度”。根据这一原理,现代物理学公认,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笔者则认为,宇宙、世界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都有质量。质量是物质存在的标志之一、是物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光子也是一种物质,它具有动能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有鉴于上,试问:既然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那么又何以能谈它的动能?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热光源发出的光,其频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基本柱子的基本结构模型对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强子对撞实验可能产生的物质微粒进行了预测,推导该实验将产生静子、胶子、动量子、色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物质组分和微粒。由于基本物质组分太小,以及对撞瞬间物质基本组分在动量子的作用下将再重组,再者受目前实验设施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现在还不能观测和测定到静子、色子、胶子、动量子等基本物质组分,但可测到氯原子、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物质微拉和高温、高热、冲击波等物理特征;还可观测到类似微型热核反应的壮观场景。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家早已知道,我们的宇宙中除了充斥着可见物质外,还有更多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难被直接观测到。但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如此神秘的暗物质竟然可能组成了天空中最早的发光天体,这种  相似文献   

4.
宇宙中有六百兆颗星球,几千个银河系。银河中除了星团、黑洞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光子带,它们大约在1961年时被科学家发现。光子带的形状犹如人们日常所吃的甜甜圈,其中心和太阳轨道重叠,半径和太阳公转半径相同,但其平面却和太阳公转平面垂直,也就是说太阳系每公转半圈就会遇到一次光子带,要通过整个光子带需要两千年的时间。上次太阳系离开光子带是十万年前,如今已过了十万年,也就是说我们又要进入光子带。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文化》2010,(8):21-21
<正>宇宙"大爆炸"后为何宇宙间充斥着物质而不是反物质,且人类为什么会存在呢?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本理论指出,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几纳秒内,同时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中各种粒子和其反粒子可能相遇,正反粒子碰撞后就发生湮灭,释放出光子。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表了最新的微波宇宙全图,初步的分析显示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第一代的恒星约在大爆炸后2亿年开始发光。这些新的观测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的宇宙面貌。宇宙在“婴儿期”时,光子和物质是结合在一起,满宇宙一片黑暗。直到宇宙大爆炸之后约30万年,宇宙降温,光子摆脱物质的束缚发散出来,宇宙各处的星球开始发光。随着宇宙的膨胀,一部分光子转变为微波,天文学家测量这些宇宙微波后绘出宇宙微波背景图。之所以被称为“背景图”,是因为观察者不论往哪一方向看,皆可侦测到微波的存在。这张新的微波宇宙全图是美国…  相似文献   

7.
正近一个世纪以来,有一个谜团一直萦绕在物理学家的脑海里:反物质都去哪了?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为什么宇宙中有物质?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本来这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种奇怪的东西出现后,我们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这种东西就是反物质。根据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反物质的了解,物质和反物质都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反物质具有一个非常最重要的特点:当它和物质结合时,会相互湮灭抵消,并产生巨大能量(光子)。另一方面,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应该创造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基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理论,根据银心“黑洞“等观测结果,提出暗星(“黑洞”)-夸克星可能是宇宙中数倍于可见物质的暗物质的主要形态;基于琼斯假说的宇宙早期神秘的“消电离作用”作用及暗物质晕假说存在的问题,提出±e/3的夸克通过长距电磁作用与短程强相互作用构成的原始夸克星是宇宙早期的暗物质星体,其碰撞是产生恒星等可见物质之源,漩涡星系碰撞并合为一个椭圆星系可佐证之;已在γ暴941017的余晖中观测到的0.1TeV超高能γ光子,因其波长与0.1飞米级的夸克之径相符,亦佐证夸克星的暗物质星体假说。上述观点与宇宙微波背景、可见物质的元素丰度均无矛盾,但有待宇宙观测(宇宙极早期声子的探测以及2.7K是否存在于所假设的宇宙诞生之际原始夸克星形成可能释放的更高频率的辐射背景)证实或证伪。基于普朗克能标和上述宇宙学探讨的启示,提出±e/3的夸克可能是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9.
质量的本质是什么呢?以下是我的观点:光子是一种有质量的粒子,宇宙中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是由光子构成的,即光子是物质结构的最小粒子,是不可再分的。在宇宙大爆炸前夕,奇点的能量是一定的,接近无穷大,当发生大爆炸时,由m=E/C^2可知,能量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处发散,同时便产生了质量,质量以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粒子形式存在于多维空间里,从而形成了现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地球虽然身为宇宙的一员, 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却显得孤傲不群,像一座孤独飘零的岛屿。不要说它诞生了宇宙中极为罕见的智慧生命(而这样的生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却难以生存),就是它上面的物质形态特别的与众不同。地球上司空见惯的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宇宙中却极为罕见,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是  相似文献   

11.
我想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自以为若有二维宇宙存在.那么我们一定有能力发现它,实际是不可能的。想一想我们生活的三维世界,从宏观物体到分子,到原子,到中子质子,以至于夸克,不全都是三维的吗?三维世界的基本粒子也是三维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三维来认识二维,但在实际中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二维宇宙,因为二维宇宙有一套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物质组成,也应该有着一套与之完全对应的理论,这些是我们三维永远都不可能发现的。这多维之间是完全平行的,无法跨越。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那么为何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关于这一点还得从近代力学的发展谈起,事实上,物质的波动性首先是从光的干涉、衍射以及偏振等现象中发现的,光具有的这些性质都是波动性,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后来爱因斯坦继承了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观点,并建立了光子理论,但这种光子区别于牛顿的微粒学说,光子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也  相似文献   

13.
正埃及古老神秘的金字塔在开罗城外岿然屹立了四千多年。关于这般奇观是怎样建成的猜测多年来一直不曾间断,但没有一个假设得到了百分之百的证实。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一支由各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将试图在埃及金字塔里,通过收集和分析塔内宇宙微粒的数据,寻求这一未解之谜的答案。据悉,这种宇宙微粒叫作"μ介子",它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但遇到物体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权威的关于宇宙形成的说法是奇点膨胀说,但我对此不赞同。我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存在,宇宙才有意义。而根据能量守恒,世间万物是不可能被创生或消灭的。假设宇宙由一个奇点膨胀而成,那么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应该是没有空间、时间和物质的世界。而我们今天的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又是从何而来呢?这显然与能量守恒背道而驰,所以我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关于光子结构与分布的假说:光子由心,核及核外的引力子云构成;光子无处不在地存在于宇宙空间及物质内,它有结合、自由,半自由三种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推论:光子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多光子体和电子;光子是物质的结构柱子,参与物质质量和能量的形成;光子(光)可被一切物体吸引,光的衍射、引力透镜现象就是其表现;空间(物质内)无处不在的光子可称为"光子气",它也参与万有引力的介导,它有三种运动形式;光的本质是光子气流.并应用上述观点,对光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包括宇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疑难问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树冠状宇宙     
宇宙或许像一棵有着巨大树冠的树那样,最早期有着共同的起点,然后根据各种事情发生的可能,产生了不同的二级宇宙,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我们在没决定做还是不做之前,我们处在某个相对的一级宇宙,然后一旦我们选择做这件事,我们就进入这件事的发生宇宙,相反,我们就进入这件事的不发生宇宙,也就是说,发生宇宙与不发生宇宙都是关于先前的宇宙的二级宇宙,简言之,每一个相对的二级宇宙,都是它所相对的一级宇宙的所有可能。这样,将所有的可能的宇宙叠加起来就合成为一个巨大的树冠状。而这些相互平行的宇宙,也许就存在于第四维空间,正如一维的光子无法…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地球虽然身为宇宙的一员.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却显得孤傲不群.像一座孤独飘零的岛屿。不要说它诞生了宇宙中极为罕见的智慧生命(而这样的生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却难以生存).就是它上面的物质形态特别的与众不同。地球上司空见惯的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宇宙中却极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其观测手段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前者利用现代观测设备测量天体的视位置(二维)和红移(一维),从而给出可视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但是,这种测量方法只能给出有电磁辐射天体的分布。非常可能,这种可视天体的分布,并不代表物质在宇宙中的真实分布。实际上,宇宙中有90%以上的物质可能是不可视物质即暗物质,因此前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人类认识宇宙中物质分布的片面性。与之相反,后者是  相似文献   

19.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宇宙反复诞生和毁灭的“轮回”模式,可能解决宇宙常数比理论预期值小得多的问题,解释宇宙中的物质为什么能够存在。宇宙在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诞生,以后一直在膨胀。观测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正在加快,这表明宇宙中存在一种排斥力,它能够对抗万有引力  相似文献   

20.
伊群 《今日科苑》2004,(8):24-25
许多中老年朋友对“黑洞”这个词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神秘天体。虽然有许多人经常谈论它,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真正观测到它。据说由于其质量极其集中,所以引力场非常大,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或几个极强的旋涡,任何靠近它的物质都会被统统吸进去,甚至连每秒钟跑30万公里的光电波也会被牢牢的囚禁在洞内而无法逃脱。因此说黑洞是宇宙中吞噬万物的恶魔,是任何物质陷进去就再也逃不出来的无底深渊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