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物理教学中发现不少职工大学学生解题能力差,有的遇题不知从何下手解,有的只会套题目类型,依葫芦画瓢,解对说不出对的道理,解错也不知错在哪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好物理习题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仅通过力学例题分析就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供同行们共同商讨.1 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物理过程学生经常把题解错的原因之一就是只注重套用公式,不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下面剖析一例,说明解好物理习题时细致分析物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例一.如图1所示.水平面上立放着一原长L,(倔强系数)为K的弹簧,在弹簧上固定一质量为m的物体,并在物体上用力(?)向下压.当使弹簧压缩到1_0时、求突然除去压力(?)后物体的最大速率多大?有的学生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软件的基础工作.像计算机应用的任何课题一样,首先要选定具体问题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例如:光的折射里有个问题,从水面上观察水下面的物体,它的虚像在什么位置?水下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虚像的位置总是比物体的位置高(也就是浅了).虚像的水平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个问题,不可能靠定性讨论解决,定量讨论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又太大.而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正是计算机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有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物体组成的集合叫系统。系统是由多个 (至少一个 )物体所组成的 ,系统的选择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只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怎样选都可以。用系统的观看物理问题不但是一种物理方法 ,也是一种物理思想。介绍系统所遵循的规律 ,旨在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多个物体的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于1687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又根据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命题,用数学严格地证明了质量均匀物质的球壳对壳内物体没有引力作用.后来,富兰克林,普列斯特利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空心带电体对其内部的物体也没有电力作用.由此普列斯特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最初提出:电的引力跟万有引力一样也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遗憾的是他本人没有具体推算平方指数的偏差,但他的这一大胆的推理假设,为后来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1785年,库仑用扭秤实验证明同号电荷的斥力遵从平方反比律,用振荡法证明异号电荷的吸引力也遵从平方反比律并在这基础上模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总结出了库仑定律,从此电学进入了科学的行列.在科学发展史上,类似这样用类比推理方法建立新理论的例子很多.例如,德布洛意从光的二象性类比得出实物粒子二象性理论,薛定愕又在这基础上仿照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波动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等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能帮助从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使人们容易理解.类比推理既然是科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可以借它来建立新的概念,导出结论.例如,在静电场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要教好这门课程,作为自然教师,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特别是要具备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生理卫生、能源、矿产、信息等方面的专门基本知识。同时自然课本中的实验很多,如第四册的分组实验多达11个,第五册中的演示实验也有11个。要教好自然课,教师必须做好实验,尽量多做一些实验,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举实例看一看实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吧。 一、在教自然第三册水的浮力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分组实验来研究物体的浮沉问题。在实验之前,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学生一般能答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轮船、木船、树叶、鸭子等)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学生答:竖直向上。再问:沉入水底  相似文献   

6.
研究物体的各种状态,需要弄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对各种运动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贯穿整个力学并对学习热学、电学有很大影响的重要问题,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功。 所谓物体受力分析,就是把所研究的物体同其他相关连的物体分隔开来,单独考虑它受到的别的物体的作用力,而不考虑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分析物体受力的顺序一般是:首先考虑重力;其次看物体和哪些物体接触,并根据物体是否被拉紧或压向别的物体,从而确定物体是否受到拉力、支持力、压力等弹力;再考虑物体是否受牵引力,还要根据物体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来考虑是否受到摩擦力。此外物体如在液体中要考虑浮力,  相似文献   

7.
在高一年级的力学教学与练习中,一般都会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吊挂在气球上,当气球带着物体匀加速(或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但因为物体在离开气球的瞬间,有一个向上的即时速度,所以物体不是马上下落,而是作惯性上抛运动.学生学习与领会这一惯性上抛运动的物理过程时,总觉得很抽象,缺乏感性知识,不易接受.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我  相似文献   

8.
房德慧 《教学仪器与实验》2002,18(5):40-40,F003
物体在只有地球引力作用的情况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称为重力加速度 ,用g表示。伽利略早在 1 5 89~ 1 5 92年间就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总结出这一运动的规律 :(1 )只在重力作用下 ,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所有物体到达地面的时间相同。(2 )自由下落物体的下落距离S和下落时间t的平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St2 =常数。HPCI-1物理实验微机辅助教学系统是一套开放性的实验系统 ,适合用于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介绍如何用光电门法研究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运动规律。实验装置用自由落体实验仪。支架上固定 1个光电门 ,…  相似文献   

9.
《浮力》一章是初二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教学的重点有三点:一是浮力概念的引出;二是阿基米德定律的推导;三是物体浮沉条件的讨论.这一章教学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初二年级的学生实践经验不多,头脑中受日常生活中错误观点的影响较深.例如有人认为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也有认为浸入液体越深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等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浮力”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浮力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也包括学生实验),使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生动的实验效果,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初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们就“怎样看待技校生就业”这一问题,在技校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担忧主要有二:一是大专生、本科生都难找工作,技校生到何处去求职?二是现在下岗的多是30~40岁有工作经验有熟练技艺的一线工人,他们在下岗,我们还去学它干什么?上述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上已是普遍存在,使不少技校生困惑与失望。应该承认,现在用人单位的指导思想多是学历求高、年龄求低。无庸讳言,文凭高的比文凭低的在同等条件下是占有优势。但是,我们也  相似文献   

11.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力学问题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基本功.所谓受力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隔离法),只考虑它受到周围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而不考虑它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怎样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学生分析受力时易发生的一些错误.一、怎样对物作进行受力分析1.必须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包括两个重要内客: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三定律说明物体间作用是相互的,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一些同学分析受力时常发生的一些错误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上述两个定律缺乏深刻理解.如:水平桌面上有木块A、B(如图一)A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与B共同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分析B受力情况.有些学生认为B除了受重力、支持力外,在水平方面还受向右的静摩擦力,才使B运动.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缺乏理解的表现.B在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改变,因而没受摩擦力.  相似文献   

12.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课本编排了“阅读材料”栏目 ,“阅读材料”向学生们提供了许多课外知识 ,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及学科学的乐趣与艰辛紧密结合 ,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对促使学生多动脑、学科学爱科学及发展物理智能启迪非常大。一、用“阅读材料”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课本每一章的“阅读材料”都是紧扣教材内容的 ,学生们只要几分钟的阅读便可以从中受到激发 ,深深地感觉到物理课的乐趣。例如 :“谁快 ?谁慢 ?你知道吗 ?”一文是列举了各种动物的速度 ,使学生们在比较毛虫、蜗牛、蝴蝶谁快的过程中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3.
中学物理涉及到大量含有临界值的问题。所谓临界值问题,一般是指在物体的运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种物理过程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的过程中,存在着分界限的现象——这是从量变到质变规律在物理中的生动表现。 分析和解答含有临界值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认真分析题中物理过程,找出临界状态,确定其临界条件,建立临界方程——问题就迎刃面解。本文就几个典型例子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地球引力》一课在自然课教学中是属于比较难上的逻辑推理课,其难点是认识地球引力和引力的方向。教材中,通过图和一些事例让学生想象推理,从而建立地球引力概念,认识地球引力方向。教学中,教师虽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体会不深。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概念,转换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实验?我们根据磁铁吸铁原理,制作了磁性地球仪。用它进行模拟实验,效果明显。在全国观摩课上,专家评价这是地球引力教学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继续保持其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是由伽利略发现由牛顿把它总结成的惯性定律.它结束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力和运动的错误观念,同时对享有至高无上威望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力和运动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认识到单凭直觉的推理方法得出的力和运动关系的结论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力和运动的,“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并且还说:一个静止的物体,要叫它运动,即改变这个物体的位置,必须使它受力.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比一辆两匹马驾的车运动得快.结论显然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对一个物体的作用愈强,它的速度就大.  相似文献   

16.
宇宙是不是一个整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为整体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和相互联系?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他还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作为一个至少在大的主要之点上己经解释清楚和了解了的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的体系而展现在我们面前.”很明显,恩格斯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并以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看待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把宇宙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内在规律,寻找它整体的共同性,对认识宇宙的奥妙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探索宇宙整体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一直是古今中外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玲玲 《阅读》2023,(83):32-37
<正>许多人都认为地球上越接近地心的地方越热,真是这样吗?有一群人,竟然要去看看地心到底有些什么。他们是怎样下到地心,又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去一探究竟吧!本月荐书:《地心游记》作者:[法国]儒勒·凡尔纳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解答力学问题一般运用三种观点;力学观点,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可学生在实际解题中仍然有很多困难,难在何处?研究对象多,过程复杂。多个研究对象和多个物理过程,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若能巧妙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将问题涉及的若干物体,或事物变化的若干过程当成一个整体研究,解题时就可快捷简便,突出对物理现象的本质分析,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一、多个物体对象例1有一个直角支架水平放置,表面粗糙,上套有小环,上套有小环,两环质量均为,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现将环向…  相似文献   

19.
摩擦与润滑     
虽然我们在物理课中,讲了摩擦的危害及如何克服摩擦,以节约能源、减小机器仪器的磨损,可是在我们中学实验室中,对如何克服摩擦却注意得不够。如我们物理仪器中的许多转轴、滑槽,几乎都没有进行润滑,常常处在干摩擦状态下.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摩擦产生的原因:凹凸理论认为,摩擦是由于物体表面凹凸不平造成的。因为物体表面无论怎样精细加工,但在显微镜下仍是高低不平,当两物体的表面接触,作相对运动时,交错的凸锋、凹谷相互阻挡,产生了运动阻力。另一种理论——分子理论则认为,摩擦是由于摩擦表面间,分子力的交错吸引的结果,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越光滑阻力越大。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和体会,把它写成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因为读后感所议论的问题是由“读”的内容所引发。受到“读”的内容所制约。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促进学生总结读书成果,锻炼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有人把读后感的写法归纳为四个字; 引:或引原文的观点,或引原文的内容。 议:以所引原文体现的观点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关或相反的现象,联系有关的种种问题。 结:从说明原文给人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