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中的“率”字是上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然而,这个虚词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本文就此问题试作论证,并附带讨论“率”字在《诗》《书》等早期文献书面语中的同类用法。 甲骨文中的“率”字(见字表1),是本世纪初由孙诒让和罗振玉所释的,这已成为确凿无疑的定论,但“率”字在卜辞中的用法,却至今未有确诂。叶玉森认为卜辞“率”字用为祭名或地名。于省吾起初把卜辞的“率”读为“膟”,说“契文言‘率’谓血脂之祭,其言  相似文献   

3.
<正> 对近代汉语的虚词“便”与“就”,梅祖麟、曹广顺诸先生作了有益的研究。为了有助于这种研究的深入,本文特介绍《水浒全传》的虚词“便”与“就”的使用情况,比较它们的异同,考察它们彼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个用法较多的词,词性也众说不一,本文就“之”字的虚词词性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之”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所以“之 字的本义是“往”的意思.本身是个动词.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则为“这、此”,所以“之”也作代词“这、此”解释.至于“之”字做为虚词用,那是因为假借字的问题,与其本义毫无联系.关于“之”字的虚词词性大约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的虚词"隹"与"叀",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们的词性较为复杂,可作副词、介词、助词,其语法意义也比较多样.尽管后来它们合并为一个虚词,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的作用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6.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查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在2004年15套高考试题中,有三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这就是“何”“焉”“者”。  相似文献   

7.
    
【析形】 若,象形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甲骨文像人坐着理顺头发之形。故本义当是“柔顺”,假借作虚词,先秦已有用例。  相似文献   

8.
作连词和介词的“至”,“于”,“至于”,属虚词,但是古今调释家们在诠释古代(主要是先秦)文献时,却随意赋予它们这样或那样的词汇意义,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本文从虚词语法功能的角度,对上述三个虚词作些考辨,目的在澄清误解,显现其历史面貌。这对正确认识虚词,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何况”、“况且”、“而且”是三个常见的表示递进关系的虚词,但若对其加以细致地辨析比较的话,则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其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之”是文言虚词,“的”是现代汉语虚词。不少语法书都认为它们在用法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从语音形式看,“之”在上古属章母之部,拟背为[ti(?)]跟“的”的读音[t(?)]正相近。有人据此推断“的”是“之”的后身。关于“之”和“的”是否确有渊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词汇化形成的虚词是虚词的一种特殊来源,这种虚词与其成词前的非词形式同时共存于现代汉语之中,但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却大不相同。从副词“有点儿”和连词“可见”的个案研究可知,虚词与其非词形式的主要区别标志,一是内部要素语义是否融合,二是内部要素是否居于句子或短语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2.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的“和”与维语的“ ”都是最常用又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本身都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前面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组词造句(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在语句组合关系中起连接和辅助作用,充当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4.
释“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甲骨文编》卷八兀后有(?)字和(?)字,编者把它们隶定为(?),并说“从二兀,《说文》所无。”其实,此字就是丽字的初文,即伉俪本字。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释“竟”     
分析了“竟”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从“ ”下从“兄”的会意字。“竟”字下方的部件“兄”为人的祝祷状,而上方的部件“ ”则表示“否定”义。“竟”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人的祝祷活动的终了。  相似文献   

18.
“以”字是一个常用而变化多端的文言虚词。词分虚实,不仅从意义上看,尤其要从语法功能上看;虚词必须就该词与实词的连贯上去寻求意义,实词则就其自身便可寻求意义。虚词和实词在句子结构中都有意义(有的虚词例外)。虚词的功用只有从虚词所在的句子结构中,注意它和实词的关系,才能准确地识别出来。因此,阅读文言文,必须重视虚词的功用,必须在虚词上面花工夫。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全文276字,用“以”十三个。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变化是多样的,在一  相似文献   

19.
“之”辨     
文言虚词“之”字有两个基本用法:一是用来指代,二是用来介接。从描写语法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两个词:前一个属于代词,这里不准备去讨论它;后一个大多插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把两部分组合起来。例如:  相似文献   

20.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