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稗官为史之支流"是明清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一种小说观念 .这种观念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等方面 .其成因主要可归结为"史学意识"的影响和统治阶级对小说的态度.它深刻表明了我国古代文(特别是小说)与史的不解之缘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发展状况的实际.总体上看,"史之支流"小说观念的影响有正负两面并呈前消后长的态势."史之支流"小说观念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透过这一观念,可以加深认识我国传统小说及其理论的民族特色,并有助于深入理解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中国拥有中国古代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两种文化传统。在体认"国学热"有承继传统文化之功效的同时,也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狭隘心态。五四新文化传统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确立的文化方向。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精神、民主观念为指导,理性整合两种文化传统,坚守知识分子底线,继续以学术介入社会生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孝治,是由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是汉世以降历代统治者用以治国的一大方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孝治天下的方法有三:学校经学教育与社会感恩教育相结合;统治者以身作则、尊老敬长;厚赏孝子孝行,严惩不孝。中国古代的孝治虽然集德治、法治于一体,究其实质,最终也只能是人治、专制之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商人被看成是"四民之末"而倍受岐视,但事实上商人最初是由士而来,且在明清时期又有大量文士的加入。所以,在古代商业营销观念中,以天时地利人和占了主导地位,传统的孔孟之道的某些原则被应用入了商业活动。使中国古代商人营销思想具有合理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政教化,政治艺术化"文化传统、以长官意志为主的人治政治、艺术与应用交融的"泛文学"观念和公文作者的文学化素养决定了古代公文写作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也决定了古代公文具有形象化、情感化、风格多样化等文学品格.古代公文是传统文学的重要部门.古代文学研究应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开阔研究视域,矫正研究方法,避免用西化的、现代化的"纯文学"观念打量中国传统文学的削足适履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维柯首先在古代人文主义传统的废墟上建立了历史科学。并创造地继承了古代人文主义理论要求和方法论要求。他将社会过程中的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在一奈永恒的原则之下。确切地说,堆柯的人性科学是关于人的历史科学,既是哲学的,又是历史的。这种历史哲学使得人对自身的观念存在和作为确定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存在都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1.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孝道的人文性阐释奠定了儒家孝道基础,笔者在阅读相关典籍的基础上,试提出儒家孝道的四个基本特征:情境性、层次性、过程性和践履性。在当代,儒家孝道的弘扬,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孝爱意识,树立及时行孝、物质孝养与精神慰藉相统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孝”的缘起及其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意蕴,“孝”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宗法政治中的精神本体地位,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国家治理特色。在深入解读“孝”这一伦理范畴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孝”的伦理文化精华服务和谐社会的建物。  相似文献   

15.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表明孝悌之道是尧舜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考古代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尧舜时期已有孝悌萌芽,夏代有忠德流行,商代则是悌道大盛,周人比较全面地形成了孝悌风俗,这些都是孔子系统孝悌思想形成的历史资源。孟子说孔子乃"集大成"者,其于孝悌思想亦然。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ce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self‐determination, namely,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on academic motiva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 total of 461 studen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consisted of five scales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s filial piety, perceived scholastic competence, perceived autonomous support from parents, relatedness with parents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 predictive model of academic motivation, with filial piety, competence, autonomy, relatedness, age and gender as antecedents, was developed. All variables explained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motivation, with competence acted as the strongest effect, followed by relatedness and filial piety.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e thre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components and the value of filial piety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在党和国家提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相当程度的传统文化缺失的状况。文章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思想教育方式将孝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计划中,作用于学习动力的内外影响因素。将“孝”作为切入点,以“和谐”为导向,引导大学生立志立向、和谐大学生家庭关系、优化在校学习氛围,从而正向促进学习动力以提升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20.
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由于缺乏孝德教育而致使部分大学生孝德意识淡漠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孝德,剔除其糟粕,大力发掘、提炼其精华,赋予时代的新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