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好的小说,往往在简单的故事情节模式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读者浮想联翩、长久品味。《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小说。一个年轻人好吃懒做,挥霍金钱,被大家视为坏蛋、无赖,因此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但当听说他发愤努力、赚了大钱,人们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他奉为好人、能人、可以依赖的人……这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吗 ?这不是一个"世态炎凉"的故事吗 ?这样的故事模式,被无数的中外作家们演绎了千百遍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随时可以看得到。但就在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故事模式中,莫泊桑却凭借他对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2.
在俄国,当托尔斯泰纵横文坛时,只有一个契诃夫可与之较量.这场"拳击赛"中契诃夫比较可怜,他一个穷光蛋,居无定处,初中就开始蹭住蹭吃,一有钱就得养一家子人,初懂人事就疯写小说,一年可以写出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平均三天一篇.这样一个文学狂人,要写他的传记,你如何穿透这些浩瀚的小说和戏剧,直取其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如果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城的灯》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纯粹讲人性的小说来读。可能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存在构造出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时代的缩影。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小说,那就过于简单了,也肯定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当然,任何一篇小说都会书写出一定的人情与人性。要说冯家昌坏吗?是一个纯粹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辜负良知之徒吗?好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复杂性,不能单纯用"好"或"坏"来评价。  相似文献   

4.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 《教师博览》2013,(10):13-13
<正>我做大学教师,遇到研究生参加入学考试,有30分我是要"送"给他们的,比方说: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巨头是谁?《哈姆雷特》是谁的作品?剩下的70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一道题我是这样出的:有一位作家写过一篇小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摩天大楼楼顶站了个  相似文献   

7.
从小说的叙事渊源入手,探讨了三个问题中国小说真的和西方小说一样同源于神话吗?西方的史诗与中国的史传相比,其在美学价值上比史传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吗?文学的本质属性只是"虚构"(fiction)吗?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篇小说出手不凡,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运用空白艺术,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地球上怎么就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呢?谁在敲门?为什么敲门?空白艺术的运用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小说充满了吸引力。所谓"空白",是指作品中字面上没有写出的、需要读者想象、联想和体味才能领会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有时也会在高潮中突然暂时停顿,从而  相似文献   

9.
言外之意     
看报纸,见有一篇小说的题目很吸引人。扫一眼小说内容,见有"他感动地摇摇头"这样一句话,小说便没有再看下去。因为我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导演皮尔·保罗·帕索里尼在1975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索多玛的120天》改编自法国性作家萨德侯爵的小说《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导演将原著中的尤其以性虐待等有悖人伦的场景演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影片自1976年上映之后便被很多国家列为禁篇,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肮脏、暴力、变态性虐的电影如何取了"索多玛"这样一个名字是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的,索多玛,源于圣经《旧约》的恶之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作为教材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因其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生动,使得这篇三千字左右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这样一篇小说,该以怎样的形式把它呈现在学生面前呢?能否从一个新的视角教学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12.
皇宫的寓言     
一篇经过精挑细选而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文章,它的点评或推荐的话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早在栏目问世之初,即有老师提出:"点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要让原作框死,笔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学识、观念,纵意而谈,要引发读者的思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以这样的标准来考量,你们觉得哪些点评达到了如此境界呢?应该确实不少吧!以下两篇选文,一为小说,一为科技类文章,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经过点评,让我们对人类智慧的两端--文学和科学均有了新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记忆语录记得第一次看《老人与海》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我对这篇小说并不很喜欢。因为它没有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更谈不上离奇、惊险和哀婉了。当时颇觉奇怪的是——这样的小说竟然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自己心里头对"诺贝尔"也颇有  相似文献   

14.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要叙事,但所叙之事并不一定具有故事性。欧·亨利的小说"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叙事效果是具有故事性的典型代表。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篇小说,全文共17个字:"当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时,他听到敲门声……"这篇小说的最大特征是只用17个字便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只剩一个人,那敲门声从何而来?只剩一个人是假的,还是敲门声是假的?种种冲突全被蕴含在这17个字里。这也  相似文献   

16.
感·惑     
一、自我测验1.这篇小说感动得他热泪盈眶。2.面对这样的结果,他疑惑地问:“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听说你们特别喜欢读书。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生:我最近看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白象家族》。生:哈利·波特的魔幻小说。生:郭敬明的《临界爵迹》。师:同学们确实很喜欢读书,而且课外阅读的绝大部分是小说。这样吧,上课前我也推荐大家读一篇小说。(课件出示: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敲门声》)请一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19.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话?表面看与小说多次出现"江湖"一词有关,实则源于我对小说的一种理解。我很欣赏王手的一句话:"小说是让人品味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来,小说作为最具可读性的文学样式,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中频频出现。而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去,小说中"可读"的成分,恰恰既是命题者考虑的中心,也是答题者探求的津梁,今天,就让我带着同学们从这儿开始复习吧!一、可读:读一篇小说,概括其内容1.节选法国作家雨果·克里兹的《报复》开头至"举起手枪扣动扳机"部分,阅读。2.要求概括小说内容。思考: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初读之下,就手头的版本,同学们一般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