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指导罗艳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儿童常借助于这种“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在纸上.2—4岁的儿童还处在涂鸦期,他们从握着画笔在纸上自由自在地涂抹,过渡到利用自己所制造的独特符号来表达认为最重要的、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此时,...  相似文献   

2.
绘画是儿童天性喜爱的一种活动,它在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进行美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成人化、标语化、卡通化、模式化倾向,又成为当今许多儿童作品中的一种通病。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画,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绘画是一种“涂鸦”式的“绘画游戏”。而这一种“涂鸦”也正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姚敏霞  谷玥姣 《考试周刊》2014,(77):193-193
涂鸦墙是一种新型的绘画方式,利用环保材料,可以反复涂鸦、擦洗,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绘画。它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模式,将纸上作画更换为在涂鸦墙上创作,绘画形式趋于自由、自主。作者针对涂鸦游戏材料中的涂鸦墙、脱敏、你讲我画、评价卡等环节的设计,谈谈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绘画活动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幼儿绘画的能力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各有相应的特点和水平。首先是涂鸦阶段。幼儿从一岁或一岁半开始,就喜欢在任何东西上胡涂乱写,我们就称此活动为“涂鸦”。此阶段一直持续到三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幼儿并不是想画出些什么,他们只不过是喜欢那种涂鸦活动中的身体运动,也就是说,他们感兴趣的是活动本身。到三岁左右,幼儿会偶然地发现他们的涂写动作与纸上的符号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发现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能拿笔的儿童就能画画,在儿童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他们就能拿起笔在纸上涂鸦了。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绘画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抒发方式,是他们的无声语言和心理需要。绘画可以让儿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原生态"是随意涂在墙上的画面,是让大人们捉摸不透的画面。"原生态"儿童绘画具有朴素的自发性、瞬间的愉悦性,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是儿童视觉感受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再现,是儿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6.
三四岁的孩子本能地喜欢在一切能涂鸦的地方涂鸦,在他们心中这种涂鸦的行为不是画画,而是一种喜欢的动作或游戏,也可以把这种行动称之为表达。大人看到孩子经常作画,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天赋,认为在专业老师那里学画画,有了同班同学的相互学习及老师的指导,在画室浓厚的绘画氛围下,孩子的绘画水平会进步得很快。同时家长也会观察孩子自己在家画画的情况,有时候家长会反映这样的问题:回家给孩子找来笔和纸,希望他能把学校里学的东西再画一遍,这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个糟糕的问题,孩子在学校画得很好很漂亮,在家里却画不出来甚至不愿意画。部分家长因此担心孩子是否真的“学到”。关于上述现象,本文将深入探析其中原因。  相似文献   

7.
小班幼儿绘画发展主要处于以涂鸦期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这时的涂鸦并非是早期未分化的涂鸦,而是从开始时的一种认识探究活动发展为有意识的命名涂鸦活动。涂鸦显示儿童的感知程度和对于经历的记忆,在早期就能画很多线,有些长,有些短,有些组成圆,这些原文和线条组合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将这些图形想象成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有时会给予“爸爸”、“妈妈”和“我”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孩子们在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时非常喜欢画画。他们常在地上、桌上、墙上、纸上信手涂鸦,然后请大人或老师来欣赏,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而有的孩子渐渐长大后却不喜欢美术课,不愿意画画,让人费解。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孩子们的涂鸦之作常不被大人理解,大人们习惯用成人挑剔的眼光与思维看待儿童的绘画,一句简单的“画得不像”就轻易否定了孩子的创作,使孩子丧失了信心,失去了绘画兴趣。二是有的家长和老师怕孩子弄脏了衣服和环境,不加引导地规定他们不许到处乱画,不许玩泥巴、捏橡皮…  相似文献   

9.
1岁多的宝宝就会拿着蜡笔在纸上涂来涂去,对蜡笔在纸上产生的痕迹兴奋不已, 这种行为只是一个无意识的乱涂乱画,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整个身体都会跟着运动起来,出现了在父母们看来的自言自语和手舞足蹈,他们的“作品”也被称之为“涂鸦”。  相似文献   

10.
小孙女美美同许多儿童一样,三四岁时拿到什么笔就爱在纸上、地上、墙壁上随心所欲地“涂鸦”,画出的圈圈点点谁也说不出是些什么物象。对此我从没有横加指责,因为我懂得这是幼儿美术的最初萌芽,是儿童在“涂鸦”中感到情绪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意图涂鸦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方式。尤其是两到三岁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在墙上、纸上、桌上、地板上尽显绘画天赋。许多成人可能要皱起眉头说:这是什么呀,画得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像……其实,我们不能小看宝宝的随手涂鸦,应放手让他们自由涂画,并走进他们涂鸦世界,这样才能了解他们,读懂他们,帮助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长。怎样让孩子喜欢画画、大胆画画呢?方法一:多开展二○○六年四月号下半月教育导刊玩色游戏,让丰富的色彩通过视角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激发画画的欲望,培养画画的耐性习惯。方法二:设立宝宝涂鸦墙,提供充足的空间让…  相似文献   

12.
卢小玲 《广西教育》2013,(45):96-96
绘画,是一门艺术。它能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涂鸦”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活动,然而却往往被大人认为是瞎画、胡闹。幼儿在涂鸦时不经意间弄脏衣服、桌椅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训斥。殊不知,大人的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抑制了幼儿绘画的兴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涂鸦”这一爱好,点燃幼儿绘画的兴趣,让幼儿在“涂鸦”中找到绘画的乐趣,开启幼儿的绘画之旅。  相似文献   

13.
幼儿在涂鸦的时候所表现的往往不是一个题目,而是一种心情。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宣泄感情,表达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所以细心观察孩子每次游戏时的作品,仔细地分析孩子的绘画语言,会有利于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孩子。在日常工作中.我注意收集孩子的涂鸦作品,尝试从孩子的绘画语言中去看孩子,这样的经历给了我很多触动。下面我就结合几幅作品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4.
陈鹤琴在《儿童的绘画》一文中说道:“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心。要知儿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陈老以其儿子一鸣为观察对象,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他把儿童绘画分成四个发展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写实期。在涂鸦期,儿童只是画一些弧形线和圆圈,这是由于此时的儿童受其心理水平的制约,还没有真正的绘画意识,只是一种技能练习。随着经验的积累,儿童在感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美术活动是幼儿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既是幼儿愉悦的游戏,也是幼儿接受知识的途径。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绘画是幼儿的天性,从他们会拿笔起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迪斯韦赫曾说:“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儿童最普遍、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观点,我在阅读教学中对这种学习方式做了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它反映 着幼儿智力的发展情况。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 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绘画对于儿童是具有强烈的吸引 力的,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直接 去满足他们的欲望。间接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情 绪,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想让幼儿掌握 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首先得让幼儿对绘画感兴 趣。 一、方法导趣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绘画特征。涂鸦期幼儿没有明确的绘画目的,给他们一张纸、一只笔,就会涂涂画画,这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  相似文献   

18.
答:孩子的绘画(我们称为涂鸦)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在他们的画中是没有美与丑之分的。这时,如果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肯定或者否定,就会在儿童的意识中播下审美的种子,这种审美的标准对于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成人给予怎样的引导,孩子就会受其影响而形成相应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的绘画教育颇有一番道理,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一、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进程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经历着三个明显的阶段:4岁以前称“涂鸦阶段”,5至9岁是“图式阶段”,9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三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但可以加速发展)。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刘绘画动作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试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游戏对于学龄前儿童发展的价值。游戏不仅被认为是全世界学前儿童应享受的生活权利的一部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契机更是日益受到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视。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但是重视其作用、提高其地位的同时,由于游戏这一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大众化,我们对“游戏”本质特征的认识尚不够明晰,研究也难深入。因此在判断某项幼儿园活动是否是游戏时,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结论。以幼儿园中儿童的美术活动为例,孩子们的涂鸦或绘画从本质上来讲是不是一种游戏行为?是或否的认识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幼儿园教师对美术活动的指导?在此,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可能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正是笔关注的焦点。希望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作出理论的梳理和澄清,并且能让第一线的幼儿教师们从中得到一些美术活动有关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