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啃老族"出现以后,一些新闻媒体,本来不屑却又不放,嘲而又讽,谴而又责,似乎这些不肖子孙十恶不赦! 我看"啃老族",是基于以下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过剩劳动力,1400万!也就是说,中国1400万有劳动能力者,是铁定的"啃"族.这是个常数,你不"啃",反正得有人"啃".这些你、我、他,是个变数.  相似文献   

2.
孙焕英 《今传媒》2010,(5):86-87
针对媒体把依靠老年人养活的子女们称为"啃老族"并加以调侃甚至批判,我曾经写了一篇小文章加以驳斥:国家没有能力按照《宪法》充分保障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没有能力为高校  相似文献   

3.
“养儿防老”这一根深蒂固于中国人思想里的传统观念,如今正受到来自“啃老族”的冲击。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或青年中的“啃老”现象的网络调查,一周内竟有十万多名网友参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坦言身边存在“啃老”现象。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模式和就业压力成为诱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七月热贴     
天涯社区:七月七日:我们还应当做些什么?;搜狐社区:皇马“圈钱”中国“烧钱”;新浪社区:贫困县志愿者为谁哭泣?;强国论坛:博上街头行乞是人才还是废才?;西祠胡同:30%成年人成“啃老族”  相似文献   

5.
针对媒体把依靠老年人养活的子女们称为“啃老族”并加以调侃甚至批判,我曾经写了一篇小文章加以驳斥:国家没有能力按照《宪法》充分保障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没有能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学有所用的用武之地,社会没有能力为弱冠解丫者提供充分就业的一贯机会,反过来却责怪青年人不挣钱,这些媒体岂不是成了“扯淡族”!  相似文献   

6.
"追星族"、"啃老族"既因媒体而生又因新闻而红,这些近20年来产生的新词促成了准词缀"族"的产生,而媒体与新闻有巨大的催生作用。其产生过程为:媒体将社会热点浓缩为语言中的概念;构词语素,提取概念中关键语素作为激活人们认知联想的支点;按语言结构组词,将语素按句法规律组合为新词语。这些新词语的产生,媒体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一旦出现新闻语就有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22,(4):74-76
<正>本书在理财知识的大背景下,将具体的知识点,如正确的财富观、理财方法和工具,按照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讲解,设计了在日常生活中便于家长操作、易于孩子接受的理财和储蓄工具,启蒙孩子财商,帮助孩子形成并巩固正确的消费和理财习惯,长大不当“月光族”“啃老族”,助力孩子成为未来的财富精英。父母该给零用钱吗?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孩子可以用这些钱干什么?家长、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理财专家在这些话题上的讨论经久不衰。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是:零用钱是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无爱无憎     
王健 《出版参考》2006,(7):42-42
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个意思,是说对人所有的人重要“无爱无憎”。初初一看大惑不解,人与人、人对人怎能无爱无憎?且不说孔夫子和孟夫子悠久的教诲,即欧西各国先哲先贤,莫不倡导爱心、爱人、博爱、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无稿直播过程的“思维场”分析李宜钧,武丽梅,车剑一、什么是主持人无槁直播过程的“思维场”主持人的无稿直播(包括无稿讲述、无稿评论、无稿交谈、有热线电话参与的现场讨论等等),从谈风上看,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差不多,都是边想边说,边听边说,边看边...  相似文献   

10.
在音像制品中,历史题材二度创作的作品占到了百分之40%以上。既然是二度创作,就没有不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对选定的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作新的审视的。这种审视,因制作者、经营者眼光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一种是再现型,基本忠实于原作精神。当然,由文学语言而成为图像语言本身就无法忠实,无法“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这里只是就基本面貌而言。如现今见到的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都可作如是观。一种是借用型,借历史人物的衣冠,演说现代人的故事。历史人物不过是古装代号,性格离谱,故事情节走…  相似文献   

11.
张刃 《新闻三昧》2005,(11):21-23
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作为特殊的商品,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报纸的经营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家报社重要的、紧迫的课题。环视近年来运作成功的报纸,无一不重视经营,无一不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力,甚至超过了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经营已经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总编辑位退笔不退程关森我当了10年鹰潭报总编辑,当时未设社长,确是一报之“总”:大至办报、抓钱,小至吃喝拉撒、住房就业,无一不“包”,无一不“总”,工作显然是忙的。除了总编辑这个行政职务,我未敢忘记自己还是个记者,而且是高级记者,还有带头采访、带头写...  相似文献   

13.
积弊一:“新八股”。 编凑空而悬的对称标题,唯上、唯文件、唯领导讲话,从那里选出观点,硬生生地加入几个事例,全无自己的思想,肤浅无深度,更无特色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邓雷仓 《出版科学》2001,(3):35-35,34
读《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我深为丛书作者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尤为可贵的是对书海情有独钟,不懈泛舟夜航,永远不知疲倦。其共同点是“三不”:无一人不苦读,无一人不自成风格,无一人不勤于笔耕。我想,一位称职的编辑不是也需要这“三不”吗?  相似文献   

15.
桂东县森林防火连续十一年取得了“一少两无”(少着火,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故)的佳绩。2006年,该县森林防火工作获郴州市政府目标考核二等奖,获郴州市林业目标考核一等奖。这是该县立足县情,按照建设山川秀美的和谐桂东、小康桂东的思路,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新机制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档案工作,历来被人们认为是默默无闯的清苦工作,无名利可嫌,无业绩可说,是一项有本事的人不愿干、没本事的人干不了的工作。但是,近日笔者走访山东省特级先进单位昌乐县人民法院,感受到的却是一番全新的景象。昌乐法院档案工作者那种对档案事业的执著和努力,如奔腾的渠水,奏响着动人的歇。  相似文献   

17.
现在,无报不策划,无台(电台、电视台)不策划。“策划”一词已成为各报老总、各台台长强调得最多的词之一。策划需要人才,但仅有人才是不够的,策划还需要“资源”,即能够用来发掘、延伸的单个信息或信息资料库。  相似文献   

18.
爱她没商量     
我和《新闻与成才》的“姻缘”有点戏剧性。1990年春天,那时我还是个刚下连不久的“新兵蛋子”,在营部炊事班干一份苦差事──烧火。有一天,我在打扫一位已经转业的老班长的房间时,拣到1本无封面、无封底、无目录的旧杂志。当时随手一翻,如获至宝,揣入怀中。上班时蹲在烧火间细细品读,立即被她迷住了:“怎样把新闻写好?投稿注意些什么?”等等。我喜欢写新闻而又苦于无路可走,无人可问,无门可入,有她帮助,真是无助我也!我高兴地直咧嘴,激动地直拍大腿,可是炊事班长在上边却急得直跺脚。他用镐铲敲着锅喊:“加大点火!”我…  相似文献   

19.
我无命     
我无命从前,有父子两人都是出了名的别字先生。有一回,儿子出外经商,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没有伞,就写封信告诉他父亲说:“父亲大人,儿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别人有命(伞),我无命(伞).有命(伞)带命(伞)来,无命(伞)带钱来买命(伞)。儿上。”父...  相似文献   

20.
友直 《档案管理》2005,(5):94-95
偶见一报上登了一首“不足歌”。歌中讲,“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上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歌词通俗,含义易懂——人们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